《四庫全書》編撰背后的故事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編撰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模最大的叢書。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經十年編成,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但是《四庫全書》畢竟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為名,推行文化專制政策的產物,所以毀書更多。乾隆借纂修《四庫全書》的機會向全國征集圖書,對不利于清朝統治的書籍,分別采取全毀、抽毀和刪改的辦法,銷毀和篡改了大批文獻。
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日,皇帝詔諭天下,搜訪群書,以備修纂《四庫全書》之需。但是,由于當時因文獲罪的事情屢見不鮮,民間都怕因獻書而招來殺身之禍。所以,搜書的效果非常不理想。
到了同年十月十七日,仍不見有獻書者。乾隆自然不快,為了改變這種狀況,乾隆又多次下旨要求獻書,并強調即使所獻之書中有“忌諱”或“妄誕”的字句,與藏書的人沒有關系,不會加罪,跟經手搜書的地方官更是毫無關系。并說明只是借書抄錄,抄錄完了之后,仍舊要把原書發還。在這樣一種善誘之下,各省份獻書的勁頭可謂踴躍了很多。
乾隆三十九年五月,乾隆又頒布了對獻書者的獎勵,以提高天下藏書人獻書的積極性。規定凡獻書五百到七百種的,賞《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凡獻書一百種以上的,賞《佩文韻府》一部。獻書百種以上的,還可從里面挑選一些精品書籍,乾隆親自在扉頁題簽,留下墨寶。并且對乾隆題詠過的書籍,要優先抄錄,盡早發還。獻書的人多是愛書的,能得到《古今圖書集成》一類的獎勵,已經很不錯了,還能得到當時圣上的墨寶,那可是莫大的榮耀。于是各地獻書量又有所增益。
對于藏有“違禁”之書的,乾隆則采取威逼的方法。乾隆三十九年八月初五日,諭旨一位督撫,大意是要該督撫再去向那些已經獻了書的藏書家宣示,“如有不應留存之書,即速交出,與收藏之人并無干礙。……若此次傳諭之后,復有隱諱留存,則是有心藏匿偽妄之書,日后別經發覺,其罪轉不能逭,承辦之督撫亦難辭咎”。這道諭旨綿里藏針,暗含威脅。官員和藏書之人自然不敢有絲毫怠慢。在此之后,乾隆又多次下達了類似諭旨,一道緊過一道,即使心存僥幸的藏書人,也不得不獻出了所藏之書。
書既然已經獻出來了,藏書家就做不了主了。那些有“抵觸”滿清之語的“違礙”之書的命運自然不用多說了。據記載,在修纂《四庫全書》過程中慘遭銷毀的書籍達三千種以上。更有甚者,書的主人也由此獲罪,在新羅織的文字獄里受盡了煎熬。我們看到《四庫全書》作為文化巨獻存在的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一舉動后面的故事,歷史的殘酷性正體現在這些不為人所熟知的細節里。
上一篇:“揚州八怪”究竟怪在哪里-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明史》纂修始末-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