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書佃
字泉南,號牧叟、田耘、東海散人。時人稱泉南先生。于令淓之子。著名書法家。書佃受家學熏陶,耳濡目染,自幼喜愛書法,學習舉子業,其父方石性至孝。祖母病故,父廬墓三年,書佃身為長子,隨父侍候左右,三年未遠離,廬墓間筑墳而外,其父教誨不輟,口講指畫,從經史子集到制藝八股以及書法藝術,無不諄諄教誨。
于書佃書大明湖碑
于氏家族習書者眾多。書佃生長在這樣一個優越的環境,加上天賦聰敏,博覽群書,對書法藝術的聰敏靈性,中年時,書法名聞二東(魯東、膠東)。嘉慶三年(1798),參加山東鄉試,考取舉人,任濟南府訓導。書佃生性耿直,剛正不阿,落落寡合。初抵濟南時,學宮茅塞,鬻[1]試卷者寄居廡[2]中,買賣食物者充牣墀下[3],書佃一并盡皆斥出。率濟南紳士,鼎新圣廟,嚴扃深邃,使泉城文風士氣煥然改觀。修建濟南大明湖,書寫“大明湖”碑,留下千古佳作“大明湖”坊額和“大明湖碑記” 。其書遵父訓,由顏入手,學秦篆漢隸北碑,六朝唐宋無不探求。包世臣評其書法續入能品下,父子二人俱列清朝二百年間書法百人之內。
于氏父子以書法世其家,方石老人雄奇恣肆,泉南先生則細秀穩善,各有千秋。泉南先生任濟南府學訓導時,撫軍某悅其書,箋札皆請書佃代為書寫,一而再,再而三,初不為意,而后書佃頗以為煩,撫軍也察知其意頗迨,便以甜言蜜語奉承之,書佃以其耿直之性情,加上剛正不阿之氣質,益發怒于言表。每次書寫行文都有一些刺耳的話傳到撫軍耳內。撫軍反而遣其輿抬,竟想抬書佃到撫軍衙門為之書信札,書佃怒從心起,憤怒曰: “余豈若輩家奴耶! ” (見濰縣張昭潛《膠東嗜舊錄》)。由此可見其剛正不阿的氣概。其書亦如其人,鐵筋細骨,全無媚態,剛毅中見其逸致。因其人品自重自愛,時人越愛其人其書,譽滿海內。時歷下有孝廉[4]張某,素無行,身居孝廉卻不孝不廉,其父曾以忤逆告于官府,孝廉為此事被社會上下背后議論攻訐所窘,甚為狼狽。其家巨富,欲想振其門楣,想借泉南先生的書法以揚名,從而提高自己的身價。一日,暗地遣人謂泉南先生說: 孝廉張某,仰慕公清德久矣,公儻為書一軸,紙尾署其姓字,呼某兄,其當以五百金為酬。” 泉南聽后勃然大怒,唾其面轟出門去。(見張昭潛 《膠東嗜舊錄》 ) 書佃潛攻北碑,對六朝書法,研入細微,對書藝而外,經史子集無不精。對詩亦多有探討,其讀書札記有云: “六朝唯鮑明遠最為遒古,然唯知者知之。”又云: “齊元輝獨步一代,元長輔之,自茲以外,未見其人。” 由此可見其論詩之一斑。嘉慶六年(1801)父方石卒于家,泉南聞訃即卸任歸葬,居家讀禮未再出仕,自知與世不合,莫如過世外桃源生活。泉南先生之弟于書杰亦工書,書法絕類方石老人,而行草奇幻別具一格,隱居不仕,結茅廬于昆崳山中,因其字桐菴,其居處建村名梧桐庵,方石老人為其書“半山書屋”匾額,至今尚存。書杰性豪飲,酒酣則馳馬峻坡,放懷溟渤、芝罘間,時而仰天大笑,時而仰視飛雕盤辟上下,因而又捫胸大笑以自豪。歸后即作擘窠大書,其書往往有大鵬垂云,金翅劈海之氣概。不幸中年因豪飲墮馬而死。泉南侄湘蘭,字香海,號春畹,書法得于氏神髓,道光壬午舉人,歷任新泰、平原訓導、臺灣知縣。于氏書法累世不絕。傳六世為大水泊于植元,著名學者,工書法,與九任日本首相有文字交,譽為“中日民間文化大使”。
于書佃手跡
【注釋】
[1] 鬻 (yù): 賣。
[2] 廡(wú): 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房子。
[3] 充牣(rèn) 牝墀 (chí) 下: 謂充滿學宮臺階下。牣,滿; 墀臺階。
[4] 孝廉: 漢代選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初令郡、國舉孝、廉各1人。《漢書·武帝紀》有注云: “孝謂善事父母者,廉謂潔有廉隅者。”后孝廉合為一稱。清代特設孝廉方正科,雍正元年(1723),詔直省每府州縣衛各舉孝廉方正,賜六品備用。以后每遇皇帝即位即薦舉一次。
上一篇:叢蔭坤
下一篇:于令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