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失聲終為憾事
人們把漢代樂府官署所采制的歌曲稱為樂府。劉勰《文心雕龍·樂府篇》中說:“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是說樂府作品原是以音樂為主的。到了后來,音樂亡佚了,只留傳下來大量的樂府歌詞,才成了無聲之詩。北宋郭茂倩偏著的《樂府詩集》共一百卷,保存了大量自漢代直至唐、五代的歷代樂府名作,是歷代樂府歌曲的歌詞總集。郭茂倩將這些樂府歌辭分為十二類:一、郊廟歌辭;二、燕射歌辭;三、鼓吹曲辭;四、橫吹曲辭;五、相和歌辭;六、清商曲辭;七、舞曲歌辭;八、琴曲歌辭;九、雜曲歌辭;十、近代曲辭;十一、雜歌謠辭;十二、新樂府辭。這后兩類是不入樂的樂府作品,與音樂關系不大。它的分類既概括又不繁瑣,今天從音樂角度來看,這種分類法和其集入的詩歌,對于了解歷史上各類樂府歌曲的內容、體裁和形式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尤其該書突出了民間俗樂這條主線,且漢代歌曲占有絕大比重,是我國古音樂樂府歌曲的百科全書,在我國音樂文獻中具有重要價值。
遺憾的是這樣輝煌璀燦的歌曲,在該詩集中只收入了歌詞,而其音樂曲調卻一首也沒錄入。雖然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以來的少量樂府詩歌的曲調偶有流傳,被口傳后世,也多有變異,難得聆其原聲,但漢代大量的樂府民歌的音樂曲調,其音韻、風格與演唱形制,則難以稽考。諸如漢代相和歌只記載有從“徒歌”而“但歌”再發展而成“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的“相和歌”以至發展成歌、舞、樂三位一體的“相和大曲”。其曲式也很具規模,具有艷、歌、解、趨、亂等音樂結構。而其曲調、節奏、表演情況卻無得查詢。
尤其是漢樂府中流傳下來大量的具有說唱因素的敘事歌曲,諸如《十五從軍征》、《戰城南》、《東門行》、《婦病行》、《陌上桑》、《孤兒行》、《秋胡行》等,鼓吹樂《饒歌》中的《上邪》、《有所思》等以及長篇敘事歌曲《孔雀東南飛》等燦若珠璣的樂府名篇,以至成為歷代學子必須背誦的傳統篇目,至今仍只作為文字作品誦讀,卻無音聲可尋。其音樂曲調正待我們進一步搜尋、研究。我們將會從中看到我國漢代以來說唱音樂發展的途程。
上一篇:臨陣脫逃的韓復榘
下一篇:亂世書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