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問號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雜劇繁榮昌盛,光芒照亮了一代文壇。許多的雜劇作品千古流芳,而有關它們的作者卻有著太多的空白,太多的疑問。
關漢卿,中國古代最早最偉大的戲劇家,有千古佳作《感天動地竇娥冤》,但關于他的生平卻極不清楚,每一點都有很大爭議。生年,1213—1222,卒年1297—1307。名號,籍貫,身世,官職,經歷皆不詳待定。甚至,有人考證說“卿”字可能是當時的一種尊稱。關漢卿,成了一位沒有確切名字的著名作家。
元代作家中生平一片模糊的又豈止關漢卿一個,馬致遠,王實甫,睢景臣,鄭光祖……名字下寫的是:名號不詳,生卒年未定,經歷大概如何,作品:據傳有某某。出現頻率高的是:“大概,或許,估計……”名作層出,但關于它們的作者,卻眾說紛紜,無法確定。關于元劇作家的資料實在太少太少。
中國文壇向來以詩學為正統。雖然元雜劇在我國文學史上是輝煌燦爛的一頁。但作為戲劇依然受到歧視和排斥,劇作家也被鄙為“書會才人”,不被正史收錄。甚至私人文集,筆記中也極少提到劇作家。更何況在元代,科舉制度取消,讀書人不受重視,文人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成為最卑賤無用之人。統治者把文人列為“九儒十丐”。難怪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序》中講:“兩朝史志與四庫集部均不著錄,后世儒碩,皆鄙棄不復道。”
這就造成有關元劇作家的資料奇缺。現存較早的只有一本鐘嗣成的《錄鬼簿》。這本書有很強的真實性,但人物記敘過于簡略,只能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而已,如“王實甫,大都人”只有寥寥六個字。明代出現的《錄鬼簿續編》補錄了部分元作家,但記載依然失之簡陋。《青樓集》與《輟耕錄》在時代上比較接近元代,對元劇作家,有時可以幸運地找出一鱗半爪資料。除此之外,只能在浩瀚書海中尋找蛛絲馬跡了。原著資料少,版本差異大,記錄簡略,使得劇作家們身上有著太多的問號。
我們可以為二千年前的屈原、司馬遷寫出史料確鑿的評傳,可以為一千年前的李白、杜甫寫出洋洋十萬字的年譜,傳記。但卻無法知曉六七百年前元劇作家的姓名。這是劇作家的悲哀,也是元劇的悲哀。由于正統文學的排斥,統治者對文人的歧視,他們的作品登上了一代文學的頂峰,卻沒有被時代文壇所認同。也正因此,中國戲劇,這顆本已晚起之星在時代的沉默中很快開始走下高峰,走向黯淡。這是一代文學的遺憾。
上一篇:士氣不鼓,臨陣畏敵,敗多勝少
下一篇:太子王臨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