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徹
即漢武帝,著名政治家、謀略家。前140—前87年在位。少時聰明,喜愛文學,善詩賦。前元七年(前150)立為皇太子。16歲(前140年)即位皇帝,鏡意進取,試圖改革,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用儒家思想統一法紀,統一人民;從理論上論證諸侯必須完全受皇帝支配,不得自尊自專;反對用嚴刑對待人民,提出“薄賦斂,省徭役,以寬民力”,“限民名田”以“塞并兼之路”來防止貧富分化,緩和階級矛盾,加強思想統治。他推行由郡國推舉賢良方正的政策,為有用之才開仕途,數千計良才被授官,破格錄用了出身貧寒的主父偃為謀士郎中,在牧羊人中提拔了卜式,在商賈中擢升了桑弘羊,在奴隸中發現了大將衛青,在降虜中任用了金日蟬。諸如孫弘、董仲舒、韓安國、司馬遷、霍去病、蘇武、張騫等一大批文才武將,輔佐在劉徹周圍,形成了封建時期輝煌時代。武帝元朔二年(前127),用主父偃策,頒行“推恩令”,使諸侯王得分封子弟為侯,以削弱王國勢力。實行察舉制度,立太學,置五經博士,擴大仕途。設十三部刺史,以六條問事,抑制地方豪強勢力,強化中央集權。經濟上,劉徹采取恢復發展生產之策,加強全國經濟控制。統一貨幣,鑄幣權收歸中央,由國家統營鹽鐵,推行均輸平準政策,統一調劑全國運動和物價,使國家掌握大批物資,保持物價平衡。后行“算緡”和“告緡”,打擊富商大賈。他大規模興修水利,治理黃河,開鑿漕渠、六輔渠等,推廣代田法,注意發展農業生產。對外采和攻之策,曾于建元二年(前139)與元狩四年(前119)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族和西域各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又派唐蒙至夜郎,先后在西南設立犍為等七郡。從元光二年(前133)起,對匈奴發動三次反擊;元朔二年(前127),派衛青率軍出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手),擊敗匈奴的樓煩王和白羊王,控制河套地區。前123年派霍去病、衛青率軍深入漠北,大破匈奴主力,追至顏山(今蒙古高原抗愛山南面)趙信城,匈奴遠遷,漠南無王庭,終解匈奴之威助。武帝一生雖出現廣建宮室,揮霍,徭役繁重,但他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歷史上榮耀一時。
上一篇:劉少奇
下一篇:劉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