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脫拉克生平簡介,彼脫拉克歷史評價,彼脫拉克怎么死的?
法蘭徹斯科·彼脫拉克(FranciscoPetrach,1304—1374),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詩人和學者,人文主義的奠基者,早期資產階級的藝術和道德觀的建立與他是分不開的。
彼脫拉克的父親原是佛羅倫薩的一個律師,因與黑黨領袖不和于1302年被逐出城,遷居阿雷佐。1304年7月20日彼脫拉克即出生于此。以后幾經搬遷,終于1312年遷到法國南部的阿維農,當時的教廷就在那兒。因此彼脫拉克一方面與佛羅倫薩,另一方面與教皇等上層分子都有密切聯系。這種情況既關系到他的成長,也有助于他以后的人文主義活動。
彼脫拉克少時便喜好文學、修辭,對古典作品尤為傾倒,古羅馬維吉爾的詩歌、西塞羅的講演都強烈地吸引著他。但他父親卻要他成為一個法學家。因此,自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國的蒙特波利和意大利的波倫亞學習法律。1326年他父親死后,他得以放棄法學,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愛好。同年,他回到阿維農,擔任一個次要的教職。1330年到1347年,他一直在紅衣主教喬萬尼·科倫那手下任職,但時有中斷。
在教會中的工作并不忙,這保證了彼脫拉克的收入。他一面參與教廷的一些政治、外交活動,一面不倦地學習、作詩。作為詩人,他的名聲很快傳開。1340年,巴黎和羅馬爭相邀請詩人去接受桂冠。彼脫拉克選擇了羅馬。1341年4月8日,他在羅馬的卡匹托利山上光榮地接受了“桂冠詩人”的稱號。
彼脫拉克一生不斷地到處旅游。他去過西歐各著名城市,如巴黎、根特、科倫等,結織了不少學者名流。與此同時,他不惜金錢,不辭辛勞,四處收集拉丁文的古代殘稿,親自抄錄古典作品。他不懂希臘文,但依然精心地收藏希臘的古代作品,并鼓勵和贊助翻譯這些作品。正是在他和卜迦丘的幫助下,希臘人里昂古奧·彼拉多把《荷馬史詩》全部譯成了拉丁文。他十分珍視古羅馬的遺物,諸如錢幣、碑刻、雕像,都一一加以搜集,收藏。彼脫拉克在挖掘古代文化上的貢獻,在同時代人中是卓有成效的,也正是他第一個提出要來“一個古代學術——它的語言、文學風格和道德思想的復興”。
彼脫拉克反對中世紀教會宣揚的禁欲主義,熱愛生活,熱愛美麗的大自然。他喜歡旅行,尤喜登高遠眺。他常和友人登臨古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大浴室的遺址,有一次還登上了阿維農附近的文圖克斯山眺望周圍的景色。這在今天是不值一提的事,但在當時,為領略自然風光而登山是沒有聽說過的。彼脫拉克喜歡在風景秀麗的地方從事創作、研究。他的大量詩文、論著就是寫成于遠離市塵喧嚷的田園山莊之中。他描繪過斯佩西亞的海灣、威尼斯的港口、那不勒斯的城市。彼脫拉克已經把作為審美對象的大自然與具有實用價值的大自然區別開來。他是最早從自然中發現美的人之一。
彼脫拉克的著作很豐富,其中《歌集》、《阿非利加》、《意大利頌》和《名人列傳》尤其著稱于世。
《歌集》是用意大利文寫成的366首抒情詩,主要歌詠詩人對勞拉的愛情。彼脫拉克是1327年在阿維農的一個教堂與勞拉相識的,雖然他們沒有更多的接觸,但彼脫拉克卻對勞拉產生了真摯而熱烈的愛慕之情。他用詩來抒發這種強烈的感情。1348年,黑死病奪去了勞拉的生命,彼脫拉克哀傷不已,又在詩中表達了沉痛的悼念之情。有人懷疑勞拉的故事純屬虛構。但重要的是,彼脫拉克與教會的禁欲主義相對,用細膩的筆調坦率地表達了世俗人們向往幸福的內心世界。他摒棄了中世紀騎士文學中令人高攀不上的貴族婦女的形象。他也沒有象但丁那樣,把愛情象征化、哲理化。他描寫、歌頌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間婦女。他使愛情詩更接近生活,充分反映了人文主義的精神。《歌集》主要采用了14行詩的形式,這是他從普羅旺斯“溫柔的新體”詩派那兒繼承過來的,但他使之達到了完美的境地。無論是《歌集》的內容還是形式,都對以后歐洲的詩歌發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彼脫拉克的《阿非利加》(始作于1338年或1339年,但一直未完成)是描述第二次布匿戰爭的。這首用拉丁文寫的長詩,頌揚了羅馬將領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西庇阿擊敗了迦太基統帥漢尼拔,戰功可與龐培、愷撒相比。對阿非利加的贊美,實際上是對偉大的意大利民族之贊美。
中世紀的意大利,政治上處于四分五裂,常遭德意志、法蘭西、西班牙等國的侵擾,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彼脫拉克在《意大利頌》中,表達了他反對封建割據、渴望統一的強烈愿望,詩中寫道:
“我的意大利啊!
縱然我的詩句不能治好
那些折磨你美好軀體上血跡斑斑的創傷,
可我的心好象生了重病,
我的嘆息從莊嚴的海岸吹到了臺伯河上。
……
看吧,
我的祖國,
你所喜愛的我的故鄉,
正在為無名原因引起的戰爭
和那不能抑制的糾紛,
受著多么殘酷的
折磨和煎熬!”
彼脫拉克的《名人列傳》是用拉丁文寫的,書中寫了21位偉大的羅馬人——從羅慕洛到愷撒的傳記。彼脫拉克試圖通過歷史名人的傳記,提供一部羅馬史,并把過去強大的羅馬帝國與四分五裂的意大利現狀進行對比,從而進行愛國愛民的道德教育。然而撰寫歷史非彼脫拉克的特長,他未能批判地運用史料,正確地反映歷史事實和英雄人物的面貌。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一個歷史學家,彼脫拉克已明顯地感覺到了自己是處在一個新時代。這個時代與古代希臘羅馬時代有類似之處,與處于古代和現代之間的時代卻大不相同。這樣,他就形成了歷史發展三階段論。古代和現代是歷史發展的兩個高峰,而中世紀(他有了“中世紀”這個概念的最初萌芽)是黑暗的、倒退的時代,它應該結束。可見他對中世紀從歷史的角度作了批判。
不過,詩是彼脫拉克的主要武器。他用詩猛烈抨擊教廷的黑暗:
“這里是數不清的悲傷,野蠻兇狠的廟堂,
這里是邪教徒的寺院,引入邪途的學堂,
這里是眼淚的發源地,
是黑暗的監獄,是個充滿欺騙的場所,
在這里,善良被扼殺,
兇惡卻在成長,
這兒是人們死前的黑夜和地獄,——
難道上帝不將懲治你?”
他也用詩鞭撻熱衷于內戰的諸侯:
“唉!命運把統治國家的政權
給了你們,
你們對國家可并無同情之心……
你們污辱了故鄉
這塊最好的土地,
彼此互相殘殺敵對無情……”
他用詩向意大利呼吁,“掙脫你身上沉重的鎖鏈”,爭取統一和獨立。100年后,意大利早期資產階級政治思想家、歷史學家馬基雅弗利還在其《君主論》的書尾附上彼脫拉克的詩句,以祈禱意大利早日實現統一:“美德,面對狂暴,拿起武器站了起來。戰爭立刻就要結束,因為,在意大利民眾的心中,古代的勇氣尚未泯滅。”
1347年彼脫拉克曾支持過發生在羅馬的科拉·迪·里恩佐起義,這次起義一度建立了共和國。起義失敗后,他還致書羅馬人民表達了自己的婉惜之情。1351年他拒絕了位尊祿厚的教皇秘書職務,為的是能為羅馬人民進行一些有意義的改革。他提出君主應是臣民的父親,而不應是他們的主人。君主應治理好國家,維修教堂和公共建筑,維持城市治安,疏導沼澤,保證酒和谷物的供應,幫助無依靠的患病者,反對野蠻的騎士比武。這些反映了他較進步的政治思想。
彼脫拉克終究是一個處于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人,時代的矛盾在他的身上也反映出來。他大膽地追求世俗幸福、名譽,但他對基督教的道德觀念的批判是不徹底的。他在《秘密》(作于1342年秋和1343年冬,1353年和1358年修訂)中以向奧古斯丁懺悔的形式表白了他內心的斗爭,認為自己對愛情和對榮譽的追求是罪惡的。不過,他承認自己不能改變,并認為盡管沉迷于個人世俗生活,人仍然能找到通向上帝的道路。這反映了人文主義的宗教觀和道德觀,基督教的因素并未被徹底排除。對于教廷,彼脫拉克一方面攻擊其腐敗,一方面又長期在教廷中任職,并與幾位教皇過從甚密。此外,作為一個早期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彼脫拉克的生活有一個時期是放蕩的。而他的思想和活動也都充滿了個人主義色彩。
彼脫拉克很少長時期地定居于一地。其后半生主要往來于意大利的一些城邦之間,先后在帕爾馬的卡拉喬、米蘭的威斯孔第以及帕圖阿的卡拉拉等宮廷中待過,也曾一度是威尼斯共和國的賓客。在此期間,各城邦常借他做些外交工作。最后,他在一個小村阿克瓦買下一所房子。1374年7月18日至19日晚彼脫拉克就在這個村子去世。當人們發現他的遺體時,他的頭還埋在維吉爾的手稿中。
本文由謀略學網整理發布,若轉載本篇文章,請保留本文出處與鏈接。
轉載請注明本文地址:https://www.mouluexue.com/renwuzhi/2020051635.html
上一篇:巴枯寧生平簡介,巴枯寧歷史評價,巴枯寧怎么死的?
下一篇:拔圖塔生平簡介,拔圖塔歷史評價,拔圖塔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