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歐洲交涉,最早是沙俄,其次是英國。沙俄在北方陸地,英國在東南海上。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統一臺灣后,清政府于第二年開放海禁。英商憑東印度公司之力,在廣州建商館,與中國通商。后來,英商覺得廣州關稅重,而轉至寧波、舟山。至乾隆時,更定浙江沿海關稅,比廣州更重,于是英商又轉回廣州。這期間曾發生兩案: 一、乾隆二十四年 (1759年),英商洪任輝罵廣州海關監督,被清政府囚禁澳門; 二、乾隆四十九年 (1784年),英船在黃浦放炮,炸死一華人,地方官逮捕英炮手,處以死刑。英政府為了改善自己同清政府關系,在乾隆五十七年 (1792年)派馬戛爾尼為大使到中國,提出如下一些條件: 一、許英國派員駐京。二、許英商在寧波、舟山、天津通商。三、英商在京設一商館。四、以舟山一小島為租借處。五、在廣東亦租借一處。六、于澳門、廣州間內河運輸免減稅額。七、許英人在通商地傳教。
時值乾隆八十大壽,清政府對英國并不了解,以為馬戛爾尼為祝壽而來,清官員在天津讓英船設旗,上書 “英國貢船”,令馬戛爾尼立于船頭。到京后,又令其到承德離宮覲見皇帝,行叩頭跪拜禮。對馬戛爾尼提出的一些條件則不予理睬,并嚴加駁斥。
馬戛爾尼掃興而歸,英國政府并不甘心,于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 又派阿美士德使華,重申前請。但由于在朝見的禮節上發生爭執,嘉慶皇帝根本未予接見。
英國政府企圖用外交手段達到擴大經濟侵略的目的失敗后,就更多進行走私活動,甚至可恥地向中國販運鴉片了。
上一篇:《蘇州商貿通中外》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蒲松齡與《聊齋志異》》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