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是吳越古都、南宋京城。自宋元以來,成為我國三大絲織業中心之一。因杭、嘉、湖三府土地肥沃,盛產蠶絲,從而為杭州絲織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因而杭州 “杼軸之利甲于九州。操是業者,較他郡尤夥”。
杭州東城是絲織業集中之所,“數萬千家之男女,俱需此為衣食之謀”。乾嘉時期“機坊、機匠,未有若此之盛者”。官營的絲織業,都以宦官來領導。民間機戶所織綢匹,多運往國外,“以番舶日充貿易者,且遍于遠洋絕島,獲利不貲”。因此,在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 “朝夕不輟”。
杭州的錫箔業馳名全國。康熙年間,孩兒巷、貢院后、萬安橋西一帶,制錫箔的 “不下萬家。三鼓則萬手雷動”。錫箔在當時都是用于迷信活動,“遠自京師,抵列郡取給”。
乾隆年間,杭州的機匠、染匠、錫箔匠以及橋埠腳夫等大多來自外地。這些人受剝削壓迫嚴重,時常起來反抗。
杭州的其它工商業也十分發達,如茶葉、藕粉、紡綢、紡扇、剪刀等。還有其它地方運來的商品,如湖州的毛筆、縐紗,嘉興的銅爐,金華的火腿,臺州的金橘、鲞魚等。因為地理位置有利,閩、粵商人大批來到杭州收買絲斤、綢緞及其它貨物。“風帆浪泊,出入于江濤浩渺、煙云杳靄之間”,一直運往國外。
康熙年間,杭州城已經是 “廣袤四十里”、10萬戶人家、50萬人口的東南重鎮了。雍正、乾隆時期發展更快,“城廊寬廣,居民稠密”,自北關至江頭,南北長30余里。
上一篇:《朱聿鐭》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榆園義軍》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