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廣州·四大叢林
光孝寺、華林寺、海幢寺、六榕寺并稱為廣州“四大叢林”。其中光孝寺最古,原為趙佗三世趙建德故居。南北朝梁武帝改古莊嚴寺為長壽寺,后蘇軾改書“六榕”,遂名“六榕寺”。四大叢林歷經盛衰,至今或廢或存,但游者香客,仍絡繹不絕,或瞻拜靈光寶地,或發舊時之思。
金碧參差光孝寺
廣東有一俗諺:“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可見光孝寺歷史之源遠流長。
光孝寺又名“法性寺”,在今光孝路,是廣州見諸歷史最早的古剎,在佛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寺址原是漢初年南越王趙佗玄孫趙建德故宅。三國時,吳國虞翻謫居于此,授徒講學,并手植不少訶子樹,時稱“虞苑”或“訶林”。虞翻死后,其家人將此宅施給寺院,名“制止寺”。
東晉安帝隆安五年(401),古西域閤賓國僧人曇摩耶舍航海東來,在此首創王園寺,建大殿五間,并受東晉皇帝委托翻譯、傳授佛經。此后便不斷有印度僧人到此宣揚佛法。梁武帝普通八年(527),佛教禪宗始祖達摩,由印度航海至廣州,在此寺傳授釋迦牟尼衣缽,對中國佛教產生巨大影響。南宋高宗時定名“敕賜光孝寺”,沿用至今。光孝寺作為佛教中心受到歷代統治者重視。歷代文人對此寺多有題詠,如方信儒《南海百詠》云:“金碧參差兜率天,曾煎訶子試新泉,荒園廢宅無人問,門外桃花卻是禪。”
光孝寺內現存主體建筑主要有大雄寶殿、大悲幢、瘞發塔、東西鐵塔以及伽藍殿、六祖殿、天王殿、睡佛閣、法幢等古跡。大雄寶殿,莊重華麗,于東晉隆安五年由克什米爾法師曇摩耶舍始建,清順治十一年(1654)擴建為七開間,面寬35.36米,進深24.8米。此殿雖屢經修建,仍保留著唐宋建筑風格。五十年代初,在大殿的三寶佛肚內發現一批極為難得的唐宋木雕珍品——雕刻精美的羅漢、信士等木雕像。大悲幢建于唐寶歷二年(826),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寺內現存最早并有絕對年代可考的石刻。此幢高2.19米,青石料,呈八角形,上覆有寶蓋;幢基座四周刻有形態生動威武的力士浮雕;柱身八面刻有梵文和漢文楷書的大悲咒,故稱大悲幢。置于大殿前面的瘞發塔,形狀精致,呈八角形,高7.8米,共七層,每層各面的小佛龕內都有佛像;塔周有石欄桿繞護,它是瘞埋六祖慧能戒發之地。此塔是目前廣東尚存的五座唐代磚石塔之一。東西鐵塔則是五代時南漢國遺物。東鐵塔是南漢主劉鋹于大寶十年(967)鑄造的,塔身高7.69米,為四角七層,每層布滿通身貼金的佛像,故又稱“涂金千佛塔”。這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體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鐵鑄佛塔。西鐵塔是南漢太監龔澄樞同鄧氏三十三娘于大寶六年(963)鑄造的,現只有三層,也是古代珍貴的文物。此外,光孝寺的菩提樹也很有名。六朝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印度高僧智藥三藏到此傳教,攜帶菩提樹一棵,種在寺內戒壇前。據說唐朝著名僧人、禪宗六祖慧能就是在這棵樹下剃度出家,從而開辟佛教南宗的。“光孝菩提”在宋代曾被列為“羊城八景”之一。但原來的那棵老樹,在清嘉慶五年(1800)被風刮倒,現在這一棵是后來補種的。
六榕寺與千佛塔
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梁武帝的母舅沙門曇裕,自柬埔寨求得佛舍利子帶回廣州,廣州刺史蕭裕特造此寺迎接供奉。原名“寶莊嚴寺”,北宋初毀于大火;端拱二年(989)重建時改名為凈慧寺;紹圣年間,蘇軾來寺游覽,喜愛寺中六株老榕樹,建了一座“瀟灑軒”在寺旁,并在寺門外題書“六榕”兩字,后人遂稱此寺為“六榕寺”。今寺門橫匾“六榕”二字,旁署“眉山軾并書”,就是從石刻上描摹下來的蘇東坡手跡。寺門還留有一副紀念蘇東坡的對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寺內有巍峨矗立的千佛寶塔,與寺建于同時。因塔下存放有從印度帶回的舍利子(即佛骨),故名“舍利塔”,是廣州有名的古代高層建筑。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游此,撰寫《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記》,記述此塔吸引游人的盛況:“傾都共仰,溢郭周窺,士女幾乎數里,光景動乎七重。”原塔已毀于大火,北宋紹圣四年(1097)重建,內供千佛像,故易名為千佛塔。此后歷代都有重修,但仍保留宋代建筑風格,今塔墻內還砌有印著北宋銘記的塔磚。千佛塔為磚木結構,高57米,呈八面形,外觀九層,內分十七層。塔頂有千佛銅柱,是元代至正八年(1348)鑄造的,柱身布滿一千零十二尊浮雕小佛像,柱頂還有由金色寶珠、雙龍珠及九霄盤等組成的金色葫蘆。整座塔造型莊嚴、華麗,玲瓏剔透,宛如一根花柱直插云霄,有“花塔”之稱。
塔之南還有六祖堂,供奉著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銅像。此銅像鑄造于北宋端拱二年(989),重約1000斤。法貌莊嚴,富有個性,神態栩栩如生。此外寺內還保存著一塊“宋蘇文忠公笠屐像”碑刻。民間傳說:蘇東坡貶謫嶺南多年,漸漸變得謙和好學,非常看重黎民百姓才智。有一次,蘇東坡去農家避雨,待雨漸小后,農戶送他一頂竹笠和一雙木屐,好讓他繼續趕路。身為朝廷命官、從未穿過木屐的蘇公,在泥路上一步三搖,走得十分艱難,不禁感嘆道:“我穿上木屐,連小孩子也不如了。”不覺中在竹叢里迷了路,后幸得牧童指點才拐回家。此后,每到下雨天,蘇東坡就戴著竹笠,穿上木屐,去體驗民生。后人為紀念他,就在六榕寺里立了這塊石碑,上刻蘇東坡笠屐圖像。
“天半彩霞”海幢寺
海幢寺在珠江南岸,其前身是南漢時千秋寺故址,久廢而為民居,明末為郭龍岳花園,后由僧人光牟、月池募建為海幢寺。初時比較簡陋,清康熙五年(1666)新建一座高10米、面闊七開間的大殿,次年又相繼興建四大天王殿等,均用平南王尚可喜準備建造王府的琉璃磚瓦建成,故“望若天半彩霞,十分華麗。”康熙十八年,又建成藏經閣,“廣九楹,其高逾于大殿者三分之一,碧瓦朱甍,侵霄爍漢,叢林創建之盛,至是蓋無以加矣”。(見《番禺續志·金石略》)被譽為嶺南雄剎。沈復《浮生六記》亦道該寺“規模極大。山門內植榕樹,大可十余抱,蔭濃如蓋,秋冬不凋。柱檻窗欄,皆以鐵梨木為之”。海幢寺以環境清幽、園林優美著名。在寺內藏經閣下還有一株極名貴的鷹爪蘭樹,枝葉婆娑,終年花開,為郭家花園舊植。據說此樹是印度僧人所贈,已有三百年歷史。《嶺南雜記》中描述該樹:“枝蒂如鷹爪,花六瓣,兩臺,他處未見。”俗話說:“未有海幢,先有鷹爪”,即指此樹。古代的海幢寺,門前就是珠江,“望之如在天際”;而寺后為萬松山,林木蔥郁,松濤起伏;寺內木棉紅艷似火,風景如畫,故游人如織。
清嘉慶年間,對前來廣州經商的外國人防范甚嚴,不準他們隨便外出,總督蔣攸铦指定海幢寺和花地兩處,為外國商人游覽區。從此,這里成為對外開放的游覽場所。
懷圣更立佛光外
廣州佛寺道觀眾多,除上述之外,另有唐初所建的清真懷圣寺,內存唐時光塔一座。此寺為伊斯蘭教在中國沿海最早建造的三大清真寺之一。
懷圣寺,又稱光塔寺,位于市內光塔路。“懷圣”即緬懷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它建于唐貞觀元年(627),是中國和阿拉伯國家友好往來的重要史跡。遠在唐代,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就與我國友好通商,他們主要通過北方的絲綢之路和南方的香料之路來到中國。從海路來的阿拉伯人首先抵達廣州。明末何喬遠《閩書》載:唐高祖武德年間(618—626),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派門徒四人來華傳教,唐貞觀初年穆罕默德的母舅阿布·宛葛素從波斯灣抵達廣州,建造懷圣寺從事傳教活動。
懷圣寺現存建筑主要有光塔、看月樓和大殿。光塔是寺內唯一尚存的唐代建筑,它仍保留著阿拉伯民族建筑的獨特式樣,也是廣州現存最高的古建筑。位于大殿前的看月樓,為明代所建,是紅墻綠瓦的樓閣樣式。大殿即禮拜殿,已毀,1935年重修時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位于寺內西南角的光塔,高36米,全由青磚堆砌而成,外壁以石灰批刷。塔身呈園柱形,光滑,沒有層級循欄,狀若一管銀筆直挺,故俗稱“光塔”。塔為實心,沿塔內兩條磴道分左右盤旋而上,可直達塔頂。塔頂原有一只隨風旋轉以示風向的寶雞,明初被臺風吹墜。當年光塔就在珠江岸邊,每年五、六月商船進港時,塔成了導航標志,所以光塔也是廣州古代對外交通史的一處重要遺跡。
位于越秀山桂花崗(現今蘭圃)西側的“清真先賢古墓”,是廣州伊斯蘭教另一重要遺跡,俗稱回回墳,相傳它是阿布·宛葛素的墓葬。墓園正門上嵌有“清真先賢古墓”石額,墓室用磚修建,上圓下方,內成洞形,人在墓室內誦經講話,回聲甚響,俗稱“響墳”。墓地附近為歷代知名伊斯蘭教徒的墓所。
如今,懷圣寺是廣州伊斯蘭教協會所在地及廣州回族群眾及伊斯蘭教國際友人進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
上一篇: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曲江池·唐代長安風景之最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園林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