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梓(1701—1754年),安徽全椒人,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所寫的《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優(yōu)秀的諷刺小說。小說極力反對封建的科舉制度和腐朽的官僚政治。其諷刺對象非常廣泛,包括秀才、舉人、進士、翰林、官吏、劣紳、八股選家、四方名士,兼有江湖俠客、卜醫(yī)星相等等。在“范進中舉”中,刻畫了范進醉心于科舉作官,從小至老下考場作八股文幾十次,一直未如意,窮困潦倒,受盡侮辱。后來老而中舉,驚喜成瘋,而做官之后對人民十分刻薄。儒林們圍繞功名富貴而互相勾結(jié)、吹捧、敲詐,把禮、義、廉、恥等封建倫理道德的虛偽性充分暴露出來。
《儒林外史》還通過民間口語,說出了“滅門的知縣”,“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衙門里經(jīng)常是“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三聲并響等真實情況。對封建官府的罪惡作了無情的揭露。
作品還描寫了地主與農(nóng)民生活的兩極分化和對立。在地主階級花天酒地的同時,北京附近卻有一對貧窮的老夫妻 “相枕而死”,農(nóng)民的反抗斗爭因此而彼伏此起。這些是對封建官僚宣傳的 “太平盛世” 所作的絕妙諷刺。
作品還通過秀才王玉輝的女兒為丈夫的死亡殉節(jié)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zhì)。
作品塑造的杜少卿、沈瓊枝等人物,肯定了他們反對封建禮教,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個性解放的精神,并對下層市民寄予深切的希望與同情。
所有這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都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吳敬梓把改變當時社會風(fēng)氣的希望,寄托在知識分子的制作禮樂上,則是一種空想。
上一篇:《史可法死節(jié)》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唐王福州稱帝》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