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獻身白山黑水
楊靖宇(1905—1940),原名馬尚德,字驥生,漢族,河南省確山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著名抗日民族英雄,鄂豫皖蘇區及其紅軍的創始人之一,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之一。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時期。為牽制日本關東軍入關,配合、支援全國抗戰,楊靖宇率抗聯第一陸軍主動出擊,制定襲擊奉海鐵路(沈陽至梅河口)作戰計劃,進行了新賓黃土崗戰斗;又在廣大群眾的配合和支持下,采取機動靈活的游擊戰術,在寬甸縣雙山子、四平街痛擊日軍守備隊,斃傷日軍水出、陸島隊長以下30余人,在本溪縣堿廠溝與日軍牛島部隊交戰,擊斃牛島隊長以下50余人。在本溪縣大石湖、桓仁縣大甸子、冷溝等地,多次與日偽軍激戰,有力地鉗制了日本侵略軍。
日本帝國主義一直把東北作為征服中國的戰略基地。東北抗聯的存在,似一把尖刀插入敵人的心臟,動搖了日偽反動統治,敵人稱楊靖宇為“滿洲治安之癌”。為此,1938年起,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調動日偽軍警6萬余人,對楊靖宇及抗聯一路軍進行“大討伐”,特別強調:“對于捕殺匪首楊靖宇等須全力以赴。”其行動策略是:“同時遇到抗聯和抗日山林隊,專打抗聯,不打山林隊;若是同時遇到楊靖宇和其他抗聯部隊,專打楊靖宇,不打其他抗聯。”在軍事討伐的同時,日偽當局采取收買漢奸、政治誘降、組建叛徒武裝等方式,對抗聯進行分化瓦解。至此,東北抗日武裝斗爭進入了極端艱難的時期。在反“討伐”斗爭中,楊靖宇率部采取夜襲、伏擊、迂回等游擊戰術,與敵周旋苦戰。1938年,楊靖宇指揮所屬部隊開展一系列斗爭:襲擊老嶺隧道工地敵人,取得蚊子溝、土口子、長崗、岔溝、木箕河、大蒲柴河戰斗的勝利,擊斃日本指揮官西田重隆,消滅了日偽稱之為“剿匪之花”的偽滿軍“索旅”,粉碎了敵人策劃的“東邊道大討伐”。進入冬季,斗爭更加艱苦,抗聯戰士缺衣少食,經常十天半月吃不到糧食,常常是渴了抓把雪,餓了吃些樹皮、野菜、草根。沒有鞋穿,就用麻袋片或破布把腳包起來在雪地上行軍,常常是空腹與敵軍搏斗。由于敵人實行了“梳篦式討伐”和“狗蠅子戰術”,戰士們甩掉一股敵人不久又遇到一股敵人,體力消耗很大。加上長白山地凍天寒,氣溫經常是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不少戰士都凍掉了手指和腳趾。由于缺醫少藥,不少戰士為此獻出了生命。1938年夏,由于一師師長程斌叛變,一路軍活動更加艱難。但楊靖宇領導抗聯堅持斗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東北抗戰史上的奇跡。
1939年是抗聯一路軍抗戰以來最為艱苦的時期之一,部隊傷亡很大。曾當過楊靖宇身邊警衛戰士的黃生發老人回憶道:“天氣嘎嘎冷,我們的棉衣又不齊,有的同志手腳凍傷了。可是敵人的部隊越集越密,‘討伐’越來越頻繁。就在楊司令他們為解決棉衣問題召集各方面軍負責人開會研究時,因叛徒出賣,被日偽軍層層包圍,敵兵力達4萬多人。天上有飛機,地上有機槍大炮,汽車來回運送糧食、彈藥。在我們的正面,敵人滿山滿谷。為了掩護各部隊分頭轉移,楊司令帶領我們300多人在正面吸引住敵人,由機槍連開路,生生撕開一條口子。”“但是,當我們經南泊子突圍到了五金頂子時,敵人已經糾集了更多的兵力,我們甩掉一股又遇上一股,很難得到個休整的機會。雪地行軍,褲子總是濕的,讓寒風一吹,凍成冰甲,很難打彎,也不知有多沉,邁步都吃力。鞋子也都跑爛了,只好割下幾根柔軟的榆樹條子,從頭擰到尾兒,當做繩子把鞋綁在腳上。衣服,全叫樹枝扯爛了,開著花,白天黑夜都掛著厚厚的霜,渾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涼的。”
“這時候,多么需要火啊!生起一堆火,好好地烤一烤,把凍成冰的衣服烤化、烤干,把冷冰冰的身子烤暖。特別是夜里,氣溫降到攝氏零下40多度,凍得大樹喀吧喀吧直響,粗大的樹干凍裂了縫兒,人又怎能受得了啊!可是一生火,火光照出老遠,青煙飄上林梢,敵人就會像一群綠頭蒼蠅一樣撲上來。我們只得不停地在雪地上蹦高,生怕坐下來再也起不來。”
“更難的是沒有吃的,不要說糧食啊,連草也埋在二三尺深的積雪里,沒法找,沒法挖,我們只好吃那難咽的樹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層泛綠的嫩皮一片片削下來,放在嘴里嚼啊嚼啊,就是咽不下去。勉強吃下去了,肚子也不好受……”
楊靖宇鼓勵大家:“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來很小,可燃燒起來能燒紅了天,照亮黑夜。革命,不管遇到多大困難總會勝利的!”1940年2月,楊靖宇犧牲前夕,他和戰士們同吃著一碗用雪水熬煮的糊糊,十分沉靜地對警衛員說:“就是我們這些人都犧牲了,還會有人繼承我們的事業,革命總是會成功的。”此后幾天,他都沒有吃到一粒糧食,餓了就以草根、棉絮充饑,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40年2月23日下午,敵人在濛江縣保安村三道崴子包圍了楊靖宇。在日本侵略者留下的戰場實錄中有這樣的記載:“討伐隊已經向他(楊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圍了他。討伐隊勸他投降。可是,他連答應的神色都沒有,依然不停地用手槍向討伐隊射擊。交戰20分鐘,有一子彈命中其左腕,啪嗒一聲,他的手槍落在地上。但是,他繼續用右手的手槍應戰。因此,討伐隊認為生擒困難,遂猛烈向他開火。”下午4時30分,楊靖宇被敵彈射中胸膛,壯烈殉國,年僅35歲。
楊靖宇為國捐軀后,日本侵略者剖開了他的遺體,發現他的胃餓得變了形,里面除了尚未消化的草根和棉絮,連一粒糧食都沒有!壯士喋血,為爭民族之氣,連殘暴的侵略者也震驚和折服了。當年參與“圍剿”的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郎都不得不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大大的英雄!”并特意為楊靖宇舉行了“慰靈祭”。
為紀念他,1946年東北民主聯軍通化支隊改名為楊靖宇支隊,濛江縣改名為靖宇縣。
妙語點睛
他曾率領抗日隊伍馳騁在東北廣闊的土地上,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有力地配合了全國抗日救國運動。他為了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獻出了自己年輕的寶貴的生命。他就是身經百戰的抗日英雄楊靖宇,他用自己熱血鑄就了一座巍峨的豐碑,永遠樹立在祖國和人民心中!
上一篇:楊業血濺李陵碑
下一篇:林則徐虎門銷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