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兒駿馬逞豪強
——興盛的唐代馬球運動
在唐朝,馬球運動盛極一時,帝王貴族、文武百官以至宮女都是狂熱的馬球迷,甚至還有兩位皇帝因為馬球而斃命。全國上下球場林立,馬球之風席卷全國,并成為唐朝對外交流的重要項目。后來,馬球傳至西方,在中國逐漸衰落,盛唐遺風在今日西方保存下來。
唐朝皇帝多球迷
三國時期的著名詩人曹植曾寫過這樣的詩句:“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描寫的就是打馬球的情景。馬球在古代又稱“擊鞠”、“擊球”,是一種騎在馬背上、用長柄球槌擊打木球的集體運動。馬球運動一般在草原或曠野上舉行,比賽的選手分為兩隊,手持球杖,共擊一球,以將球攻入對方球門為得分。關于馬球運動的起源,一說在漢朝就已出現,一說是唐朝初期由波斯(今伊朗)傳入的。馬球運動興盛于唐、宋、元三朝,尤以唐朝最甚。
唐朝皇族和貴族都酷愛打馬球,馬球盛行的場景從很多繪畫和文物中能反映出來。比如,章懷太子李賢墓中發現的壁畫描寫了唐朝馬球運動的場景,20多個參與擊球的人騎著奔馬,手執球杖,做出不同的擊球姿態。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便橋會盟圖》,描繪的是唐朝與突厥兩國開展馬球比賽的場面,畫面背景是唐太宗李世民與突厥可汗頡利在長安城西便橋會盟的史實。畫面上描繪了數名騎士策馬奔騰,手持球杖爭擊一球的情景,場面熱烈而壯觀。唐朝馬球俑、繪有馬球運動的銅鏡、馬球場的刻石等都記錄了馬球運動的盛況。
唐朝的23位皇帝中,有11位是狂熱的馬球迷,其中還有2位因打馬球而死。唐中宗、唐玄宗、唐穆宗、唐敬宗、唐宣宗、唐僖宗、唐昭宗等都曾倡導馬球運動。他們認為打馬球有益于身心、騎術和技藝的鍛煉,因而在貴族和軍隊中間大力普及這項運動。
唐玄宗年輕時就曾參加唐朝與吐蕃進行的馬球賽。當時他還是臨淄王,在馬球場上來回奔馳,舞動球杖,連連進球,最終大獲全勝。唐詩曾記載唐玄宗打馬球的盛況:“宮殿千門白晝開,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齡已老韓休死,明日應無諫疏來。”天寶六年(747),唐玄宗下詔,規定軍隊必須將馬球作為訓練課目之一,從此,打馬球在軍隊中蔚然成風。
唐穆宗對馬球運動更為迷戀,打起馬球來可謂不舍晝夜,最終竟因打球受傷而斃命。繼任的唐敬宗也是“鐵桿球迷”,為了打馬球而不理朝政,專門從全國各地招募馬球選手,與自己切磋技藝。后來,唐敬宗在一次酒宴上,被馬球將蘇佐明殺害,終年僅18歲。
兩位皇帝因馬球而死的悲劇并沒有影響后來的唐朝皇帝,他們反而對馬球運動更加沉迷,不斷鉆研球技,翻新花樣。據說唐宣宗打球時,手持球杖乘勢奔躍,在空中擊球“連擊數百而馬馳不止”,即使是馬球老將也自愧不如。唐僖宗以打馬球的勝負來賭官職,曾因輸了球而把三川節度使的職位給了大臣敬瑄;他還曾很自豪地說,自己若是參加馬球科舉考試,一定能中狀元。
而唐昭宗在逃亡的路上,軍隊都已遣散了,還將十幾個馬球隊員帶在身邊,不忍舍棄,可見馬球運動在唐朝皇族中發展到了何等興盛的程度。
盛唐遺風西方存
不僅是唐朝皇帝喜愛馬球,文武百官以至百姓都喜愛這項運動,全國上下打球成風,甚至連婦女中都不乏馬球迷。唐朝詩人王建的《宮詞》中寫道:“新調白馬怕鞭聲,隔門摧進打球名”,描寫的就是宮女打馬球的情景。唐朝詩人張祜的詩句“日出樹煙紅,開場畫鼓雄。驟騎案上月,輕撥鐙前風”,寫的也是宮中打球的盛況。
由于馬球運動極為盛行,幾乎成為當時的國球,唐朝也樂于以馬球運動為載體與其他國家開展交流。唐朝曾與渤海、高麗、日本、突厥等鄰國開展過馬球比賽。每當贏得比賽時,唐朝皇帝的欣喜不亞于打了一場勝仗。在頻繁的對外交流活動中,馬球逐漸傳到亞洲其他各國,直至走向西方。
唐朝以后,馬球繼續興盛,在宋、遼、金、元等時期也有廣泛的民間基礎。宋、遼、金時期,朝廷還將馬球作為一項隆重的“軍禮”,并為此制定了詳細的規則和禮儀。然而到了明朝,馬球運動逐漸衰落,至清朝后期已基本湮沒了。
大約在公元13世紀,馬球運動從中國傳到印度,被英國種植園主發現后引入英格蘭。不久,這項運動在英國軍隊中間普及開來。馬球運動傳入西方后,比賽規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起初的每個隊伍有9名隊員參賽,逐漸變為7名,最后變成4名(2名前鋒和2名后衛),馬的規格以及選手的著裝等也有新的規定。到了19世紀,英國人頒布了第一部馬球規則,同時,馬球運動又被引入美國。這時,世界性的馬球錦標賽開始舉辦,促使這項運動迅速蔓延至歐洲、美洲很多國家和地區。在20世紀初,馬球運動還曾3次被列為奧運會項目。如今,馬球在英國、美國、阿根廷、印度以及中東一些國家非常流行。
時至今日,馬球運動在中國已經很難找到蹤影,以至于人們無法想象馬球曾經興盛于唐朝的壯觀景象。古老的馬球運動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000多年,演繹了不知多少故事,而最終竟至消失,甚至中國今天開展的馬球運動都要依靠從西方引進。這個“盛唐遺風西方存”的結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上一篇:俊逸才子大貪官——還原歷史上真實的和珅
下一篇: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