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與《孟子》
1.孟子其人
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山東鄒陽(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春秋魯國公族后裔。孟子三歲喪父,家境清貧,遷到偏僻的鄒國。孟子一生的偉大成就,受益他母親仉(音長)氏的良好教育。據西漢劉向的《列女傳·母儀篇》,孟母為更好地教育孟子,曾三遷其家,最后遷到一所學校附近,孟子就與學校的學生一起讀書。一次,不到放學時間,孟子就回家,母親很生氣,剪斷織布機上的布,并教育孟子,讀書不能中途廢斷。孟子從此發憤讀書,終成大業。《三字經》也說: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杵。孟子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子思受業于曾子,孟子沒有直接接受過孔子的教育,孟子自己也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四書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孟子·離婁下》,第516頁,以下引文同,只標篇章名。)他是私下向當時的優秀學者學習的。
孟子一生勤奮學習,立志效法孔子,他說“乃所愿,則學孔子也。”(《公孫丑下》,第398頁)他十分尊崇孔子,多次指出:“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同上)孟子立志做孔子之徒,繼承弘揚儒家學說,抱有宏偉志向,他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公孫丑下》,第435頁), “我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偏激行為),放淫辭,以承三圣(夏禹,周公,孔子)者,且好辯哉,不得已也”(《滕文公下》,第475頁)。
東漢趙岐在《孟子題辭》中,稱孟子為“命世亞圣之大才”,始稱孟子為“亞圣”,不過不是官方的定論。司馬遷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中,認為孟子主張施仁政、行仁義,但不得其時,孟子“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朝齊,天下方務于合從連橫,以攻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夏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2.關于《孟子》
《孟子》采取對話體,主人公就是孟子本人,他以對話、討論、辯論等方式,闡述其學說思想,語言生動明快,論述清晰,觀點明確突出,極具說服力。其內容廣泛,涉及政治、哲學、經濟、倫理道德、個人思想修養等。與先秦諸子學說一樣,《孟子》一書,不純粹是政治著作,其中一些哲學命題,如“萬物皆備于我”、人性善論等,成了后來宋明理學的中心命題。孟子繼承和發揚了《論語》的仁愛仁政等重要思想,但在唐以前,其并未受到特別關注。中唐韓愈極力推崇《孟子》和孟子,他說:“欲觀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北宋正式稱《孟子》為“經”,這是漢朝獨尊儒術以來儒家學說發展的又一高峰時期,儒學被提至至高無上的地位。于是孔子學派的嫡系傳人——孟子的《孟子》被列為經書,自此,儒學之《詩經》《尚書》《論語》《公羊傳》《谷羊傳》《左傳》《孝經》《爾雅》《易經》《周禮》《儀禮》《禮記》,加上《孟子》合稱儒學十三經。北宋仁宗時刊刻的“嘉祐石經”就包括《孟子》一書。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和《論語》《孟子》合編為一書,稱為“四書”,加以注釋。元朝從仁宗時起科舉考試,以朱熹《四書集注》為標準,孟子被封為“鄒國亞圣公”,自此,孟子在儒家道統中僅次孔子的地位,正式確立。明代嘉靖年間,對孟子直稱“亞圣”。朱元璋讀到孟子的“君輕民貴”,認為誅暴君只不過是除掉獨夫民賊不為弒君時,勃然大怒,認為他簡直是犯上作亂,于是提出要取消其亞圣資格。除此以外,歷史上沒有人對孟子表示過懷疑。
《孟子》一書,不但內容豐富,論理深刻,而且千百年來與我們日常生活非常密切的許多名言成語,不少出自《孟子》。這些言語長期流傳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今天讀來仍感鮮活,經久不衰,如“幼而學”“壯而行”“事半功倍”“拔苗助長”“與人為善”“出爾反爾”“明察秋毫”“緣木求魚”“與民同樂”“為富不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殺身成仁”“舍生取義”“杯水車薪”“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至今仍廣為流傳,膾炙人口。
上一篇:孝的家庭社會政治道德的主要內涵
下一篇:孟子關于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