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紹王完顏永濟
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在斡難河源建立蒙古汗國、成為北方草原上一支新興的強大力量之時,完顏永濟接過了金朝的皇位。
一、金朝衰微 蒙古南侵
衛紹王,原名允濟,小字興勝。后來因為避顯宗諱,更名永濟。他是金世宗的第七子,母為元妃李氏。大定十一年 (1171),永濟被封為薛王。同年,進封滕王。十七年(1177),授世襲猛安。二十五年 (1185),加開府儀同三司。二十六年,為秘書監。二十七年,轉刑部尚書。二十八年,改殿前都點檢。二十九年,世宗死,章宗即位,章宗進封永濟為潞王。承安二年 (1197),改封衛王。
泰和八年 (1208) 冬,衛王從武定軍節度使位上入朝。這時,章宗的咳嗽之疾已愈來愈重。章宗無繼嗣,雖然叔兄弟很多,可他都不肯立。章宗平素最喜歡衛王,便趁衛王辭行時有意留住了他,欲立他為王。章宗先是任衛王為王傅府尉官,檢制宗室。不久,章宗病危,召元妃李氏、黃門李新喜、平章政事完顏匡定策。十一月,章宗病死,完顏匡等傳遺詔,立衛王為帝。改明年為大安元年。
女真貴族建立的金朝,在封建制早已盛行的遼和北宋地區立國后,迅速地由奴隸制轉向封建制,因而在廣大的領域里出現了短暫的經濟繁榮。但隨著女真貴族地主的腐朽,金朝的統治迅速地走向衰落。契丹族和漢族人民的不斷起義,打擊著金朝貴族的統治。金朝統治集團中無休止地相互傾軋,極大地削弱著他們自己。十三世紀初,臣屬于金的蒙古各部興盛起來,漸漸不安于附庸的地位。太和六年(1206),鐵木真建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公開樹起反幟。大安二年 (1210),永濟帝詔傳蒙古,成吉思汗拒不奉詔。這一年,成吉思汗進兵攻打西夏中興府(寧夏銀川市),擄掠而回。次年二月,成吉思汗聚眾誓師,自克魯倫河南下,發動了大規模的南侵金朝的戰爭。
四月,金帝永濟聽到蒙古兵侵金的消息后,一面派西北路招討使粘合合打求和,一面派平章政事獨吉思忠、參知政事完顏承裕行省事于邊地,指揮抵御。
獨吉思忠等領兵到達邊地,大力加固邊墻和堡壘。七月,金人剛修好烏沙堡 (今河北張縣西北),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正在這時,蒙古軍以者別為前鋒,領兵突然攻入烏沙堡,又占領了烏月營 (今山西大同市東北)。思忠等失去險隘,倉皇退兵。永濟帝聽說烏沙堡之役失利,下詔撤除獨吉思忠行省的職務,任命完顏承裕主持兵事,并遣使獎諭行省官,慰勞軍士。此時,金兵號稱四十萬,據有野狐嶺天險,但毫無主動出擊的勇氣。蒙古軍趁機開向野狐嶺,很快就大敗金兵。完顏承裕從撫州 (今內蒙興和) 一直敗逃到宣德州宣平縣(今河北舊懷安東北)。宣平是金北邊用兵重地,有險可守。當地土豪表示愿領士兵作前鋒,只要行省聲援,就可抗擊蒙古。承裕畏怯不準,只打聽哪里有小路可以南逃。第一天,金兵退到澮河堡(今河北懷安境),蒙軍突然趕到,兩軍展開決定性大戰,一連鏖戰三天,金軍主力全部被消滅,承裕狼狽逃往宣德 (今河北宣化)。
蒙古軍另一路由成吉思汗的三個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率領,由西路經汪古部領地進攻金朝。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歸附蒙古,自愿當向導。十月,西路攻陷云內、東勝、武、朔等州,從西和西南威脅金朝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市)。西京留守胡沙虎(紇石烈執中)在強敵壓境的關頭,放棄西京城,領勁兵七千東走。他在東逃途中與蒙軍相遇,戰于安定縣之北。在激戰中,他帶著親隨人棄軍先逃,金軍潰敗。胡沙虎沿途勒索騷擾,擅取府庫銀兩衣物,掠奪官民馬匹,一路為非作歹,逃歸中都 (今北京市)。永濟帝不予問罪,以致留下禍根。
接著,蒙古軍乘勝包圍了金國首都中都,城內外居民慌亂奔走。永濟帝下令戒嚴,不準男子出城。隨即召集群臣議論對策。諫議俞世昌等主張棄城逃跑,高耆年等反駁說:“事已如此,惟有死守,萬一逃離京城,敵人隨后趕到,豈容我們有立足之地。”當時的中都,修建四座各有三里的外城,既駐有重兵,又有堅固的城壘,是有死守的條件的。永濟帝采納了主戰死守的建策,下令把儲備的物資全部搬入城內,作死守的準備。在永濟的布置下,軍民安下心來。然后,金軍設計,將蒙古騎兵引入城內。街上早就滿布拴馬樁,蒙古騎兵入城后難以馳騁,金兵趁天黑放火燒掉街旁民屋,街窄屋塌,蒙古軍死傷甚重,被迫退軍。蒙古兵攻內城時,四城金軍自城上射擊,夜間輕兵劫蒙古軍寨,蒙古軍屢攻不下,十二月被迫撤兵,中都暫時保全了。
中都被圍時,各地金兵分道入援。上京 (會寧府,黑友江阿城南) 留守徒單鎰選兵二萬入衛中都。永濟任徒單鎰為尚書右丞相。徒單鎰向永濟獻策道:遼東是國家根本,距中都數千里,可遣大臣行省事鎮撫,防御蒙古。永濟認為無故置行省是動搖人心,不予采納。蒙古軍北退后,果然攻打金朝的遼東。結果,東京 (今遼寧遼陽市) 失守,蒙古軍擄掠大批財物而去。
大安三年 (1211) 胡沙虎棄西京后,蒙古兵并沒有在城中駐守。永濟帝命西京按察使抹撚盡忠為左副元帥兼西京留守,進駐西京。次年,成吉思汗的大軍再次來攻,元帥左都監奧屯襄領兵求援,與蒙古軍相遇墨谷口,金軍全軍覆沒,奧屯襄僅以身免。永濟帝為此罷免奧屯襄。蒙古軍攻城不下,撤回陰山。永濟以抹撚盡忠保衛西京有功,進官三階,賜金百兩、銀千兩,進拜尚書右丞,行省西京。
至寧元年 (1213)五月,永濟帝任命澮河堡的敗將完顏承裕為元帥右監軍、咸平路兵馬都總管,領兵去遼東攻打耶律留哥。耶律留哥向蒙古告急,成吉思汗命按陳領騎兵千騎來援,完顏承裕敗走。
同年,蒙古兵進攻懷來(今河北懷來東南),永濟任術虎高琪為鎮州(永濟升德興府縉山縣為鎮州)防御使、權元帥右都監,高琪在山東、河北等處招募人馬三十萬據守。尚書左丞完顏綱領兵十萬行省于縉山 (今北京延慶)。徒單鎰派人對完顏綱說: “高琪駐兵于縉山,甚得人心,與其行省親往,不如增兵為好。”完顏綱不聽,領兵至懷來,與成吉思汗展開激戰,金軍大敗。蒙軍進到鎮州,術虎高琪敗逃。經此一戰,金軍的精銳幾乎全部潰散,遭到極沉重的損失。
軍事上的失敗,使朝廷內部發生了分裂與動蕩,永濟的皇位受到了嚴重威脅。
二、朝廷政變 衛王遇害
永濟即位后,于大安元年 (1209) 大赦天下,立元妃徒單氏為皇后,封皇子六人為王。當時百官上表請求立皇太子,永濟帝開始不同意,次年才立胙王從恪為太子。他以平章政事僕散端為右丞相,以完顏匡為尚書令,并詔儒臣編 《續資治通鑒》。
永濟在位的幾年,自然災害不斷發生。永濟采取了許多措施安定國內形勢。大安元年,平陽 (今山西臨汾) 發生大地震,永濟帝下詔減免租稅,規定每戶死三人者免租稅一年,死二人及傷者免一年,貧民死者給葬錢五千,傷者三千。大安二年夏,國內又發生了大旱,永濟帝又下詔自責,賑濟貧民,大赦西京、太原兩路罪犯,死罪減一等,一般罪犯免罪。可是,由于連續的自然災害的頻繁和嚴重,河東、陜西等地面臨嚴重的饑荒,每斗米數千錢,餓殍遍野,民不聊生。嚴重地威脅著金朝的統治。再加上抗蒙戰爭屢敗,將官更換頻繁,使得金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日益激烈。
大安元年 (1209) 放棄西京逃跑的胡沙虎逃回中都后,永濟沒有問罪,后來將他罷官。至寧元年(1213),永濟又要起用胡沙虎抗蒙。丞相徒單鎰、參知政事梁
上一篇:義陽王石鑒
下一篇:天王翟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