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家庭社會政治道德的主要內涵
1.思想道德教育要從孝親敬老開始
孝是系統完整的有機整體,其內涵是多方面的,包括個人道德修養,孝親敬老,友愛兄弟、和睦家庭,愛人助困,維護正義,服務社會,效忠國家等。孝可以說是人們追求建立理想社會的思想道德指導原則,是個人道德修養的基本出發點。“愛自親始,教自長始。”(《禮記·祭義》)我們教育青少年要從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從敬老做起。鄭玄在注釋《群書治要》時也說:“教人親愛,莫于善孝。”孝是對全民的要求,“自天子至于庶人,孝無始終”(《孝經》第六章),孝無貧富貴賤。道德修養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但孝德是最基本的,是起點,也是全民的,領導層和成年人要做出榜樣。所謂“教悌有聞,人倫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隋書·煬帝紀上》),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第九章)。
現在有不少學者、教育家提出,教育首先要教人學做人,同時教人學做事,我們提倡素質教育,德育教育應是根本。今天,社會上一些人只知追求吃喝玩樂等物質享受,卻忽視個人精神道德的修養。當然教育者同時也是受教育者,“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為本”, “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我們的社會如果人人都有高尚的品德節操,則家庭和睦,人人相敬相助,則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繁榮昌盛。
2.孝是維系家庭關系的親情紐帶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勞動、生產、生活和教育的最小單位,家庭狀況如何,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進步發展。當前,家庭關系不和睦,暴力頻繁。虐待老人,遺棄子女,親人對簿公堂,也是司空見慣。
孝行體現在家庭關系方面,就是敬老尊親,父慈子孝,夫妻互愛,兄弟友愛。古人很強調齊家,把齊家看作是治國的基礎,齊家首先從個人孝德修養開始,孝是個人道德修養的主要內容。現在提倡共同致富,家不齊何以致富!“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禮記·禮運》)父母、兄弟、夫妻、親子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血緣社會關系,它雖受生產關系的制約,但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對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家庭關系應當是親密團結、和諧平等、互愛互敬的。夫妻平等互敬互愛,也是儒家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孔子說:“明王之政,必敬其妻,子也,有道。……敬,身為大。”敬,尤其是敬重自身為大。而且要“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如此,則國家順矣”(《禮記·哀公問》)。就是人要敬重自己,敬重自己的妻與子女,進而推廣到敬重他人之妻與子,人人都能做到以上三個方面,社會就和諧,國家也和順了。《說文解字》對“妻”的解釋是:“妻婦,與夫齊者也。”所謂“齊”,一是指平等,二是團結和諧。
3.孝與政治道德建設
孝不僅是個人道德修養和家庭關系的道德規范,也是人們所追求的理想社會政治,要求人人都有高尚的道德素質。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家富強,人民安康,而孝被看作是達到以上目標的“至德要道”。孝的要求有三個層次,“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第一章),要求人們首先在家孝,其次服務社會,效忠國家,最后是立身做人,保持操節。
儒家認為,推行孝道,首先是從領導者做起,所謂“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孝經》第二章),領導者要做孝敬父母、愛天下人的模范。從政者在各級領導崗位上,都要盡職盡責,公正清廉,做到“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孝經》第十章)。孝不僅是思想道德,也是一種社會政治道德,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孝要求從政者“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做到“上下相親”、親民愛民。至于孝的社會功能則表現在“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孝經》第十二章)。
孝不僅要敬愛自己的父母,友愛自己的兄弟,而且要“教以孝,所以敬天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孝經》第十三章), “年長以倍,以父事之;十年以長,以兄事之;五年以長,以肩事之”《禮記·曲記》)。“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孟子也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果做到這些,則“天下可運于掌”(《孟子·梁惠王上》)。墨子指出:“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墨子·兼愛中》)這些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也是樹立社會良好風尚、建設現代文明和諧社會、對外實行和平外交政策、實現和諧世界的重要道德原則。
4.孝的愛國主義內涵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也是孝的重要政治內涵。“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孔子說“為政以德”,而孝為德之本,德為政之基,孝的最高境界就是愛親、愛國、愛民、致公。
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離婁上》)而身之本在德,德之本在孝,特別是國家遭受外敵入侵或人民處于水深火熱時,人人都要挺身而出,英勇奮斗,甚至必要時,為國捐軀。“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士民孝,則耕耘疾,守戰固,不罷北……夫孝,萬事之紀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呂氏春秋·孝行覽》)。一切叛國賣國禍國者,貪污腐敗、魚肉人民、作奸犯科、危害社會者,皆為不孝之徒。
上一篇:孝是中華民族優秀倫理道德的精髓
下一篇:孟子與《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