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孫中山對儒學政治精神的繼承·黨人奮斗
用主義征服人心,靠宣傳造成群力,這里還有一個黨人奮斗的問題。黨人奮斗也就是黨人為宣傳主義、實現主義而奮斗。孫中山指出,革命黨不同于其他形形色色的政黨的地方就在于革命黨不是以取得政權為目的,而是以創建一個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的國家為目的。革命黨的黨義是革命。因此,它不能專靠兵力,而黨員不負責任。為此消滅軍閥,可以用軍隊的奮斗,靠武力解決,但改造國家,就要根本上自人民的心理改造起。所以必須靠黨人奮斗,靠黨人做宣傳的工夫。孫中山在總結俄國革命成功的經驗時指出:“今由俄國觀之,則黨人奮斗始能為最后之成功。今日有民國之名,而仍然失敗者,何以故? 則由于黨人不為主義奮斗之故。”(《孫中山選集·黨義戰勝與黨員奮斗》)孫中山深刻指出:“譬如許多黨員,總是想做大官。如果得志的,做了大官便心滿意足。這些黨員的心理,以為達到了做官的目的,革命事業就算了結一樣。若是不得志的,不能做大官,便反對本黨,專贊成敵黨。至于熱心黨務,真正為本黨主義去奮斗的,固然是很不少,但是大多數黨員都是以加入本黨為做官的終南捷徑。”(《孫中山選集·在廣州中國國民黨懇親大會的演說》)為此,孫中山提倡,黨員要為主義奮斗,不要為升官發財奮斗。“平日立志,應該想做大事,不可想做大官。如果存心做大官,便失去黨員的真精神。”(同上)孫中山主張,黨員要人格高尚,行為正大。不可居心發財,想做大官;要立志犧牲,想做大事,使全國佩服,全國人都信仰。孫中山要求黨員立志犧牲,就是要求黨員為三民主義而犧牲。他認為,辛亥革命成功以后,許多人認為革命成功了,就只想做官發財,不想革命犧牲了。他要求黨員要把為革命而犧牲的精神恢復起來。孫中山主張,做事“只要問心無愧、憑真理去做,就是犧牲了,還是很榮耀。象黃花崗的七十二烈士為主義去革命,成仁取義,留名千古,至今誰人不敬仰他們呢? 就是千載之后,誰人又不去紀念他們呢? 他們那些人的犧牲,真是雖死猶生,死在九泉之下都是暝目的。古人說:‘死有重于泰山,有輕于鴻毛。’蓋人類犧牲的價值,有比生命還要貴重的,就是真理和名譽”(同上)。
孫中山還主張,黨人必須擔負起宣傳本黨主義的責任。這首先要求本黨黨員都明白本黨的主義。這就存在一個對黨員進行訓練的問題。孫中山指出,對黨員的訓練,一是要黨員必須明白三民主義、五權憲權之內容;二是尤須讓黨員明了士農工商之狀況。孫中山認為,黨員要宣傳三民主義、五權憲法,目的在于感化他人。如能使對方感動,必明了對方的情況。這樣,黨員的宣傳,才能深入人心。這里,孫中山提出了一個做宣傳的工夫要因人而異的原則。
孫中山認為,黨員做宣傳的奮斗,是改變不良的社會、感化人群,是在做一項帶有長遠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孫中山號召黨員,要盡力專做宣傳工作,介紹國人加入本黨。這樣,在一年之中,只要一個黨員感化十個人,再過一年二年以后,便十傳百、百傳千,最后推廣到全國。那時,全國的人心就完全被本黨主義所感化,也就是全國人心都歸化于本黨。到那時,革命事業也就大功告成了。
以黨員的宣傳喚起和帶動民眾,以黨員的自我犧牲精神和黨員的自身訓練而完成以三民主義建國的任務。這是孫中山政治思想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對儒家“政者,正也”,寓政治于修身的政治方向的繼承。
上一篇:舉賢與能—選舉制度·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歷代選舉制度·先秦時期的選舉制度
下一篇:儒學與道教·理想人格的建構·入世與遁世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