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關于仁的思想
1.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是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仁是什么?仁者人也,仁就是一切要從人出發,以人為本。仁者愛人,人與人之間要相愛,要維護人的尊嚴與人格。人自己要自尊自愛,同時要互尊互愛,這是任何正常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必然關系,否則,人類就不可能有序的生存和發展。孟子說:“仁者愛人,仁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盡心下》,第641頁)人要講仁,這不僅是中國賢者的崇高理想和社會政治主張,也是社會和自然發展的客觀必然規律。試想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如不相互仁愛,不講仁義,將是什么狀況?因而仁者道也,可以說,人們講仁愛,行仁義,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客觀要求。人類對自然界不講仁愛,任意掠奪開發,亂砍濫伐,亂捕亂殺,破壞生態,人類將失去生存環境,所以,人類要建設生態文明,愛護自然。孟子說:“親親而愛民,仁民而愛物。”(《盡心下》,第632頁)親愛父母兄弟姊妹,親愛夫妻子女,愛人民,愛同胞,愛護自然,合理利用開發自然資源,保護生態,做到“仁民而愛物”,仁就是愛人愛物,“仁者,無不愛也”(《盡心下》,第633頁)。
“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離婁下》,第520頁)人與人之間若是相互尊重、尊敬,許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愛人,首先從個人家庭做起,尊老、愛幼、敬賢、愛人、助人,推及社會,達之天下。
在人際關系中,往往有愛而不親,仁而無禮的情況,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第487頁)。“誠者,天下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離婁上》,第493頁)。在人際關系中“仁則榮,不仁則辱”(《公孫丑上》,第406頁), “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第492頁)。仁是人之一切歸宿,義是人應走的正道。“仁之實(實際),事親也,義之實,從兄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離婁下》,第504頁)
2.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
“以德服人,中心悅而誠服也。”(《公孫丑上》,第405頁)所謂仁政,就是愛民親民。“夫國君仁,天下無敵”(《離婁上》,第488頁),仁者無敵于天下,孟子多次說過此話。行仁政,實施有利于人民的政治經濟政策,在人民中倡導愛人、助人、尊重人,社會就可能安全和諧。國家關愛人民,社會上人人仁人,所謂“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盡心下》,第636頁)。孟子斷言:“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盡心下》,第639頁)
從治國方面說,不提倡仁義,不愛民,則政必敗,“不信仁賢,則國空虛,無禮義,則上下亂,無政事,則用財不足”(《盡心下》,第639頁)。治國必須信賢任能,施仁政,愛人民,倡仁義,否則國家就得不到很好的治理。施仁行義,必須從上而下做起,孟子說“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離婁上》,第482頁),所謂“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離婁下》,第500頁),上行則下效,“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矣”。
孟子提出,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不可懈怠,“民事,不可緩也”。“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于民有制。”(《滕文公上》,第442~433頁)治理國家,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政策、綱領、法制、措施,“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自行”(《離婁上》,第482頁),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好的政策,沒有科學的體制,沒有公正嚴格的法制等具體落實措施,政策最終也是要落空的。
孟子把仁義提高到治國理政、個人立身處事的高度,他說:“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離婁下》,第486頁)因此,應在全社會樹立仁義思想,以此規范自己的言行,有益社會,個人最終也受益。孟子強調“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離婁上》,第487頁),而身之本在德,德之本在仁。
3.人皆有不忍之心,有不忍之心,斯有不忍之政
孟子認為,人皆有不忍之心,“性無善無不善也……性可以為善,也可以為不善”(《告子上》,第570頁),人的本性本無善與不善之分,“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善與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告子上》,第566頁),人性是可塑造的,可培養改善的。孟子由此提出對人的教育誘導,創造人的成長的良好環境的重要性。馬克思曾指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但是環境也是人創造的,教育者,也是受教育的,即要創造有利于人成長的良好環境,人也要接受教育,自覺改造自身,進而創造良好環境。
“食色,性也”(《告子上》,第567頁),這是人生存發展的客觀存在屬性,這些客觀存在是不可否認的,但是是可以教育誘導的,這就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第571頁)。孟子認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之心,用以治國理政,就是行仁政,親民愛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人政,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于掌”(《公孫丑上》,第409頁)。“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既有怵惕(驚恐)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體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猶有其四體也”(《公孫丑上》,第409頁), “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告子上》,第571頁)。事物必有其規律,人民的秉性,就是喜歡美德。
行仁政的核心就是施仁行義,親民愛民,“人皆有所不忍,達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于其所為,義也”(《盡心下》,第649頁)。以不忍之心,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典型)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心保妻子”(《梁惠王上》,第354頁)。
4.義與利的辯證關系
孟子提倡仁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在階級對立或有階級的社會里,不少人往往是見利忘義,孟子看到了這個問題的普遍性,倡導言義不言利。“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于吾國乎?孟子對曰:何必言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相互爭奪)利而國危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滿足)。未有仁而忘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忘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上》,第341頁)
孟子看到社會上義與利的現實矛盾,我們應正視這個矛盾。社會成員在一定條件下爭取創造利益具有正當性與合法性,不是否定或回避它的客觀存在,更不能將二者對立起來。孟子只講義,脫離當時的實際,空談仁義,則兵不強,國不富,政權不穩,正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分析的那樣,孟子的仁義學說,得不到當時諸侯各國統治者的重視與支持。
義與利是對立的統一,既矛盾,又統一,處理好了,能促進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處理不好,造成社會矛盾的對立與激化動蕩。第一,我們要承認利在一定條件下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我們只反對危害社會和其他成員合法利益的不正當利益。第二,求利必須遵法守義。人們追求利益時,必須遵循法律與公德。這種利益,必須是合法合理的。第三,獲利后必須行義,社會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不能為少數人所壟斷。國家社會應有合法的調節手段,不能“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財富必須為社會共享。第四,行仁施義,沒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也無法去幫助別人,服務社會。所以今天我們提倡個人勤勞合法致富,先富幫后富,逐漸實現共同富裕。
在義與利的關系方面,應當遵循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的原則,提倡互利雙贏。互利互惠、互助互補,以此建立義和利的良性互動關系。
上一篇:孟子與《孟子》
下一篇:孟子的富民、樂民、教民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