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兵法
又稱《齊孫子》,戰國時齊國人孫臏撰。此書由于歷史上種種原因,東漢后失傳,今本《孫臏兵法》為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依1972年4月銀雀山漢墓出土竹簡整理而得。文物出版社1975年出版。初版本分上下兩編,共30篇,1萬1千余字。學術界有人認為下編似非孫臏之書,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重新編訂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孫臏兵法》1985年版也將下編移出,編入《佚書叢殘》中,但編者認為這樣處理并不排斥其中仍有一些是孫臏書的可能性。85年版上編15篇文字也有不少變動,并增加《五教法》一篇。文物出版社1975年版《孫臏兵法》殘簡篇目和主要內容是:上編:《擒龐涓》,記述孫臏在“圍魏救趙”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之謀略,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闡述孫臏戰略戰術思想;《見威王》,記孫臏初見齊威王時,陳述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威王問》,記述孫臏與齊威王、田忌關于用兵的問答,討論了在敵我兵力對比不同情況下的用兵原則和方法,提出用兵最重要的是“必攻不守”;《陳忌問壘》,主要說明在未能構筑壁壘時,如何組織配備各種兵力來進行作戰;《篡卒》,論述關系戰爭勝負的一些重要因素;《月戰》,討論戰爭勝敗與日、月、星的關系,特別強調了人的作用;《八陣》,闡述了選將的條件和“八陣”作戰的謀略;《地葆》,從軍事上論述各種地形的優劣;《勢備》,以劍弓弩、舟車、長兵為比喻,說明陣、勢、變、權四者在軍事上的重要作用;《兵情》,以矢、弩、發者分別比喻士卒、將帥和君主,認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才能勝敵;《行篡》,論述使士卒和百姓在戰爭中為統治者盡力的謀略;《殺士》,討論如何激勵士卒拼死作戰;《延氣》,論述激勵士氣、鼓舞斗志的重要性;《官一》,論述各種軍事措施及陣法的作用或適合的場合;《強兵》,論述齊威王與孫臏之間關于富國強兵的問答。下編:《十陣》,論述十種陣法的特點和作用;《十問》,論述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各種情況及擊敵方法;《略甲》,簡文殘缺,無法看出主要內容;《客主人分》,論述戰爭勝利的關鍵在于掌握戰爭規律和戰爭指導規律;《善者》,說明善戰者在作戰時能使自己處于主動而陷敵于被動;《五名五恭》,論述對付5種不同敵軍的謀略和軍隊進入敵方境內時的謀略;《兵失》,分析作戰失利的各種因素,提出軍隊要行“起道”的主張;《將義》,提出將帥必須具備義、仁等品質;《將德》,提出將帥應具備不輕敵、賞罰及時等品德;《將敗》,列舉將帥品質上會導致戰爭失敗的種種缺點;《將失》,列舉分析了造成將帥作戰失利的種種情況;《雄牝城》,論述難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在地形上的特點,《五度九奪》,論述作戰時針對自己一方的不利條件應避免什么,以及為挫敗敵軍應當爭奪什么;《積疏》,論述積疏、盈虛、徑行、疾徐、眾寡、佚勞的相互關系;《奇正》,闡述奇正的相互關系和變化,以及如何運用奇正的原則來致勝;新增《五教法》主要論述訓練問題。本書軍事謀略思想頗豐,在戰略上提出“以寡擊眾,以弱勝強”的思想,認為弱能勝強,關鍵“能分人之兵,能按人之兵,則錙(銖)而有余。”在戰術上提出“批亢搗虛”,“必攻不守”的謀略思想,認為“賞、罰、權、勢、謀、詐”都是戰斗以前的謀劃,都“可以益勝”,但作戰時最關緊要的是“必攻不守”,“批亢搗虛”,“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在治軍上提出賞罰嚴明、“篡賢取良”的思想。
上一篇:孫子兵法
下一篇:宋蔡芬經營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