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中原交往數千年的絢麗文化
荒哉周穆王,八駿窮萬里。
朝發昆侖巔,夕飲瑤池水。
明代趙㧑在此詩中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我國西周第五代國王周穆王西行巡游的事跡。按神話傳說所述,天山東段博格達峰上的天池是西王母(王母娘娘)昆侖仙境中的“瑤池”,而西王母就是在這“瑤池”上宴請了西行到這里的周穆王。此外,在《呂氏春秋》《漢書》《太平御覽》等古籍里,還記載有華夏族的始祖黃帝(軒轅氏)也曾到過塔里木盆地南緣的昆侖山,并筑有莊嚴巍峨宮殿的傳說。五千年前,昆侖山北麓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得多,詩情畫意的大自然中生長著成片的茂密竹林。黃帝又派他的樂官伶倫來到昆侖山北麓。伶倫用竹子根據鳳鳥鳴叫的音高制定了十二根律管。從此,人們就有了創作音樂和演奏音樂的規范和依據。顯然,中原同新疆的交往已非常久遠,甚至從上古時代起便已開始了。
從出土資料證實,我國自夏商時代起就無比珍重玉石。人們不但“佩玉瓊琚”,而且將玉器作為圖騰徽號,還將玉器服務于巫術。儒家認為玉“溫潤而澤”,有“仁、義、智、勇、潔”五德,把它當作神物來崇解。但正如《史記·李斯列傳》的李斯在《諫逐客書》里所說:“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隨、和之寶……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也寫下了“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九章·涉江》)這樣不朽的詩行。說明中原的美玉是從昆侖山麓遠遠運來的。對此,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說得更清楚:“凡玉……貴重者盡出于闐。”殷商前期(公元前13世紀)的婦好墓出土755件玉器,經鑒定其中有一批屬于和田玉。這標志在那時和田玉已由南疆進入中原,遠古新疆與中原文化交往已相當頻繁。
漢朝時,今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很大一片疆域被統稱為西域。漢武帝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先后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是張騫鑿通了漢朝與西域官方間的直接聯系和來往,對后來西域歸屬漢朝起了重要作用。此后,“絲綢之路”隨之暢通,使中原同西域以及中、西亞及至歐洲的經濟貿易、文化往來有了很大發展。漢武帝還先后將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遠嫁烏孫王。從此,中原的絲綢、布匹、糧食不斷運向烏孫草原,稱為“天馬”、“西極馬”的烏孫馬也進入了中原。漢武帝國得烏孫馬,曾高興地揮毫題字:“天馬行空”,并作《西極天馬歌》:“天馬徠兮從西極,經萬里兮歸有德。承靈威兮障外國,涉流沙兮西夷服。”
解憂公主的幾個兒女都曾在西域居于顯要地位,都為西域與中原經濟文化的交流作過貢獻。特別是后來當上龜茲國(今庫車一帶)王后的弟史,她曾到長安專門學習過音樂,并把中原的樂舞和樂器帶到龜茲。公元前1世紀,西域的音樂舞蹈已傳入中原,促進了中原音樂舞蹈的發展。公元前60年,漢朝任命鄭吉為西域都護。至此,新疆這塊地方,包括現在的巴爾喀什湖和帕米爾地區在內,正式成為中國疆土的一部分。兩千多年來,中國雖經過了一個又一個王朝的更迭,但大多中央王朝在新疆都設有統治機構,新疆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始終延續不斷。
唐王朝采取了多種措施,使西域與祖國內地各方面的聯系大大地向前推進了一步,尤其在文化交流上遠比以前廣泛。那時,不少漢文書籍,如《尚書》《詩經》《論語》《漢書》《史記》和白居易的詩文等都已在西域各民族群眾中流傳。同時,西域的音樂、舞蹈、繪畫也繼續大量傳入內地。
繼唐之后,中國歷史進入五代十國和遼宋對峙的時代。當時西域出現了高昌回鶻王國、喀喇汗王朝和于闐王國等地方政權。10世紀末,喀喇汗王朝與于闐王國發生爭戰,于闐戰敗,遂成為喀喇汗王朝的一部分。這些地方政權與中原都保持著聯系。宋朝立國的第三年,高昌回鶻就派使者四十余人向宋朝貢方物。后宋朝派供奉官王延德向高昌王贈送禮品。喀喇汗王朝的首領常把自己的王國用“桃花石”(當時西域及其以西各國對中國的通稱)或“下中國”的稱號,強調他們的王國是中國的一部分。他們也把自己稱為“桃花石汗”、“東方和中國之蘇丹”。據《宋史·于闐傳》載:“大中祥符二年,其國黑韓王遣回鶻羅廝溫以方物來貢。”為此,俄國著名土耳其斯坦史和伊斯蘭文化史專家巴爾托里德(1869—1930)才得出這種結論:“喀喇汗王朝的人是借助于回鶻人而生活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之中。”公元11世紀的維吾爾族古典文學名著《福樂智慧》里就滲透了不少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作者優素甫·哈斯·哈吉甫在散文序言中說自己這本書是“以秦地哲士的箴言和馬秦學者的詩篇裝飾而成”。“秦”是北部中國,“馬秦”即桃花石,明確表明了《福樂智慧》一書同祖國中原文化的內在聯系。
在元代的近百年歷史中,西域地區一直受到元朝中央的重視,把它置于和內地其他行省相同的地位。“馬上得天下”的蒙古人剛崛起時還沒有文字。蒙古軍攻滅乃蠻后,俘乃蠻王傅畏兀兒人塔塔阿統,成吉斯汗重用了他,并“命教太子諸王以畏兀兒字書國言”。自此以后,蒙古語畏兀兒文字,成為蒙古文的主體。滿族興起,又以此為基礎創制滿文,后來又改進為新滿文。這是畏兀兒人在這一歷史時期對祖國各族文化發展的一大重要貢獻。元代,畏兀兒人進入中原,一面傳授知識于蒙古,一面又篤學漢文化,很多人成為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翻譯家……如著名農學家魯明善寫的《農桑衣食撮要》(又名《農桑撮要》)一書,是我國元代三部重要農書之一。另外,文學家、詩人貫云石,書畫家伯顏不花的個、翻譯家安藏等也很有名。
明朝廷曾不斷派官吏巡視西域各地,如陳誠曾奉命先后三次出使西域,留下了許多描寫西域的詩篇和兩部西行游記,為后人了解明代天山南北及中亞各地的歷史、地理、經濟狀況和民俗,留下了寶貴的文獻資料。
1759年,清朝直接控制了整個西域,于1884年建成了新疆省,開始實行同內地完全一樣的郡縣制。那時,新疆同中原各省的政府機構已毫無區別,使新疆與中原文化的交往更加直接。
1949年9月25至26日,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正式宣布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新疆各少數民族中,除一些因人數過少,而且分散,不適合建立自治單位外,其他少數民族都建立了自治州、縣、鄉等各級自治地方行政機構。
上一篇:草原文化·草原藝海拾貝·史詩《格斯爾可汗》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方言文化·吳越方言區的歷史演變及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