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不惑
在儒家傳統道德中,智是重要的道德范疇。子曰:“知者不惑。”孔子明確指出:智的最高修為是不惑。雖然成為圣人是極高的境界,不易達到,但是仍可透過道德品質的修行達成。因為,當一個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時,他便會因生活中的自我陶冶而使心性提高、智慧通達,坦然面對人生的成敗得失。
大智若愚
古人有“大智若愚”的話,有的人將其理解為這個人雖然聰明,但故意藏拙。其實這個成語的真正含義是指那些有智之士,了透生死,看破浮生,名利富貴視為糞土,辱罵欺凌毫不動心,他們在常人的眼里好像不可思議,就像傻子一樣,其實他的智慧和境界和常人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雖然這些人表面上看,很類似有些人理解的故意藏拙,以明哲保身,但實際上絕不是現代人認為的那種見利益就上、見困難就躲的見風使舵的“爛好人”“墻頭草”,而是真正道德高深的“大智若愚”之人。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意是說:“寧武子(姓寧名俞,春秋時期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謚號),在國家修明倫理道德時,會顯露品德才能,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國家倫理道德壞亂不修、禮崩樂壞時,他就不再顯露品德才能,不再為人所知所用,所以就顯得好像愚昧無知。他的顯露才能而為人所知,是許多人能做得到的;他的深藏不露而顯得好像愚昧無知,是一般人難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為何寧武子在邦無道時要深藏不露而顯得好像愚昧無知?又為何這是一般人難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
想想邦有道時,社會人私心小,注重道德,社會就穩定,在這樣的天時和人和,百姓本來就應該享有地利、福分,有才能的人,利己利民,貢獻才能,為百姓謀福利,理所當然。而邦無道之時,昏君當權,小人得勢,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利、爭權奪勢之徒,也許在這種社會環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長大的人,已經無法覺察到道德的敗壞程度,就這樣跟著世風日下而隨波逐流,根本無法理解追求名利雙收、光宗耀祖有什么不對!就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只有能超脫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識之士,才能在濁世中依然潔身自愛,屹立不搖,出污泥而不染,始終如一。
邦無道時,社會人私心大,鄙視道德,社會就禍亂,各種災禍和社會問題就會不斷出現,有才能的人,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很難再有作為,還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卷入權力旋渦,窮于應付紛亂的政爭和黨派傾軋。寧武子能順應天時、世局而動靜皆宜,而且有為有守,大概是因為他能堅守正道,始終如一。邦無道之時,收藏才能,堅守道義而遠離名利的誘惑。這道理有幾人能明白?有幾人能做到呢?在名利面前,追求美名光環、金錢私利、喜好欲望的滿足,是人之常情,至于倫理道德的規范,現代人往往只是視為表面可有可無的規范。許多人越是無止境的追求個人滿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厭的道德規范。對于他們而言,良心道德、真誠善良、禮樂人倫,已經太過虛無縹緲、太不切實際而令人難以理解,而只有他們個人欲望的滿足,才是至高無上的。如果這樣的話,整個社會價值標準、體系也就顛倒了,堅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就成了社會大眾眼中最愚昧無知的瘋子和傻子了。他們既不會被名利所誘惑,也不會對他人的譏諷怒罵所動心,一切的個人利益的得失都不會在意。這樣的人就如同亭亭玉立的濁世清蓮,不是很難得嗎?
至察無徒
韓忠獻曾經說:“不管君子或是小人,都應該以真誠的心對待他。如果知道他是小人的話,淺淺地和他交往就可以了。”通常,一般人碰到小人欺騙自己,一定會把他的計謀點破。韓忠獻就不一樣,他雖然清清楚楚知道小人的奸計,可是,他每一次都安然忍受下來,不曾表現出來。
人們大都只愿意跟有道德的人來往,因為以誠對待有道德的人很容易,用誠來對待道德不佳的人就困難多了,一般人的習慣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為什么還要對你好?因此看到對方有問題,我們就會毫不留情地指出來,這么做的結果,不但沒有好處反而讓道德不佳的人惱羞成怒,找機會來傷害我們。
我們通常不能忍受別人一點點污垢、過失,名之為“潔身自好”,其實,這是道德學問還沒有內化到內心深處。我們應觀察心相,為什么要揭穿別人過失呢?因為看不起對方,討厭對方,要把他的缺點揪出來,這動機本身就有慢心、嗔心的作用,自然沒有辦法生出慈悲心來幫助對方。如果我們內心平靜寬厚,就不會在乎人家對你的看法,不會在功過得失上面打轉,但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同樣的如果在官場上和人互動,如果不能包容別人、不能容忍別人一點缺陷,就容易與人產生對立,樹立政敵;朋友間相處也是如此,你排斥他,他也一樣排斥你,會產生敵對的情況,也容易招禍。《宋名臣言行錄》書中記載,宰相寇準個性耿直,曾經對于丁謂的諂媚舉動,當眾厲聲斥責,因此得罪丁謂,后來丁謂這幫人得勢,就把寇準貶到崖州。
仁慈不是是非不分,而是看得明明白白,你欺騙、傷害我,雖然我心里清清楚楚,但是我愿意寬宏大量,不與你計較,外表不形于色。這一般人很難做到,沒有修行是做不來的。寇準失敗就在此,遇到小人就馬上把他揭發,明著拆穿,兩人就對立起來了,也就失去了教化他的能力;韓忠獻(韓琦)就不如此,他面對小人仍能用誠心對待,淺淺與之交往,但是不會身陷其中。君子立身處世就是希望用德行感化人,不因為他是小人就摒棄他、排斥他,一個人能涵容別人,別人才能被他攝受。
寬容、包容可以化解人際間的冷漠、矛盾,那么,我們為什么一定要這么做呢?子張曾向孔子請教為政的道理,孔子說:“君子治理民眾,不要用很高的標準來要求他們,不要用很遠的目標來誘導他們,也不要強迫他們做他們無法做到的事情。”子張說:“弟子誠懇地接受您的教誨。”
孔子又說:“你一定要記住,水如果太清了就會沒有魚,人如果過于明察就會沒有朋友。所以古時候帝王的皇冠前面垂著玉串,就是為了不使他們的眼睛太過于明察,用充耳來塞住耳朵,就是為了不使他們的耳朵過于尖利。百姓中出現了邪枉就把它扶正過來,使他們有所收獲。”孔子接著說:“要實行寬大的政策,使他們自己尋求自身的不足。要根據民眾的水平來教授他們道理,使他們可以獨立思索,自己尋找方向。百姓犯了小的錯誤,不要千方百計地尋找他們的錯誤,而是要根據他的善行來赦免他,使他就像是死人獲得重生一樣,這樣他一定會越變越好,而這也就是實行仁政啊!”
子張聽后誠懇地對孔子說:“先生說得對極了。”
孔子說:“因此你要想使自己的話語被別人相信,最好是先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要想使政令迅速得到執行,最好是自己先做出表率;要想使百姓盡快服從,最好是用正確的道理教誨他們。如果你能夠做到這些,而不是苛責民眾的話,就會成為一個好的執政者。”
人無完人,誰都會有錯誤,關鍵在于怎么對待。至察無徒就是說要以一顆無私包容的心來對待他人,不能對人求全責備。作為人,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至察無徒正是告誡人們要對人寬厚、包容,對他人不能要求過于嚴格,期望不要太高,要善于發現別人的長處,發現別人值得尊重、學習的地方,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成為一個真正的智者。
有容乃大
包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智慧和境界,這種境界源自人的道德修養,來自人的內心“善良、慈悲、仁愛”的自然流露,是一種無私的氣度和博大的胸懷。
包容的精神為歷代圣賢所推崇,在傳統的道、儒、佛家文化中多有論述。如老子說:“孔德之容,唯道是從。”是指有淳厚的品德才能包容萬物,并能與大道相應,而大德的范式就是道。老子還說:“江海之所以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谷王。”意思是大江大海之所以浩渺深淵,是因為它們善于居下位,以接納涓涓細流,而成為水中之王者。孔子說:“寬則得眾。”《尚書》中“有容乃大”,認為有容量的才能稱為“大”,所以,大地、大山、大川、大海等都帶個“大”字,表明它們有無比深厚的兼容品質。佛家講“一念境轉”、心中常存“感恩”、“善解”和“包容”,慈悲心懷,才能包容萬有,胸懷有多大,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
包容是謙遜、虛懷若谷的品德。世上的人們性格不同,性情各異,對事物的見解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古之圣賢充分尊重他人的見解,遇事為他人著想,從善如流,堪稱后人的楷模。如西周時,周公輔佐成王,勵精圖治,思賢若渴,前來投奔的人非常多。他有時候洗一次頭,幾次握著散開的頭發去見客;吃一頓飯,也數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這樣,猶恐怠慢、埋沒了來投奔的賢士。周公以“握發吐哺”的精神使天下人心所向,四夷賓服。周公告誡自己的兒子伯禽說:“圣上讓你治理魯國,你一定要謹守謙恭啊!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么,凡是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謙虛的則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了他的缺陷。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啊!”
再如唐太宗不僅虛心納諫,而且勇于求諫,真正做到了聞過則喜。他包容了魏征等人的犯顏直諫,宣揚別人的善言,目光高遠,集聚全天下人的智慧,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和盛唐文化的繁榮。
包容是寬恕待人。包容他人曾經的過失,是允許別人有過錯,但并非不辨是非,而是“知常明”和“上善若水”,是促其改過自新的最大鼓勵。如戰國時趙國的藺相如對廉頗的包容成就了“將相和”的佳話:廉頗恃功對于封爵在自己之上的藺相如很不服氣,而藺相如對廉頗的羞辱退讓再三,是因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不計較個人得失。藺相如對自己左右的人說:“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這將影響到國家的安危。”廉頗知道后很慚愧,便負荊向藺相如賠罪說:“我是個粗人,氣量狹窄,不料您寬容我到這樣的地步啊!”藺相如連忙扶起他說:“不敢當啊!咱們兩人都是國家重臣,一起為國家出力,老將軍能體諒我就足夠了,怎么還來給我賠禮呢?”兩個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秦國因此不敢窺視趙國。
包容是以德感化他人,體現出一種關懷體諒,是以嚴律己和以寬待人。如明朝時的楊翥,平日持身謹慎,有一天晚上做夢,夢到自己在一個園林之中游覽,順手就摘下了樹上的兩顆李子來吃。醒了之后,他就痛責自己說:“這是因為我平時對于義和利認識不夠清楚的緣故,才會在夢中夢到了偷吃人家園子里種的李子啊!”他從此更加嚴格修身。他的一位鄰居,每逢雨天,便將自家院子里的積水排放到楊翥院中,家人告知楊翥,他卻勸解家人說:“總是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鄰居知道后被楊翥的忍讓所感動。
包容是善的力量,它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改善彼此間的關系。古語“厚德載物”,因德是無私的、最可信賴的,是萬物皆可親可近的媒介,這種德越淳厚,就越有承載性和包容性。因此道德高尚的人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不為利欲所動,同情、愛護和幫助他人,心里總是裝著別人的安危,喚醒、偕同他人一道行善、實踐道義。
包容是打破人與人之間隔閡的最好的方式。得到寬恕,迷失的人會重新找回自己的方向;沒有寬容,仇恨便會像洪水般蔓延。
長劍一指,四十萬趙兵被埋于長平,白起的錯誤使趙國軍民殊死抵抗,也為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連親信都不寬恕,以致大宋王朝軍事不濟,受盡欺凌。
錙銖必較、小肚雞腸,絲毫不能寬恕別人過錯的人,朋友會越來越少,仇家會越來越多,這種情況下要想做出事業,談何容易。縱觀古今中外凡有大成就者,絕大部分都是胸懷坦蕩、一身正氣的君子。心狠手辣、遇事不饒人的成功者,畢竟是少數。
包容、寬恕、尊重、感恩、誠信是人最高貴的精神品格。有了這些精神品格,我們就會心胸坦蕩,樂觀待人,樂觀對事,贏得越來越多的朋友和空間,實現自我價值和人生幸福。
上一篇:教子以德
下一篇:有信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