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至卷七
馮道列傳
馮道是五代時的名臣,最初為唐莊宗效力。唐明宗即位后,他出任相職,深得明宗的賞識。晉高祖稱帝后,他再次出任宰相,輔佐高祖。后來契丹入侵,將漢其擄掠到常山,后來設法返回到中原。周太祖即位后,十分禮遇馮道,直到周世宗時馮道才失去寵信,含恨去世。
輔佐君王
馮道,字可道,瀛洲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馮道幼時純樸忠厚,勤奮好學,文章寫得很好。他不以布衣粗食為恥,除了奉養雙親之外,其余的時間都在讀書吟詩。天祐年間,幽州軍閥劉守光任命馮道為掾吏。劉守光兵敗后,馮道逃回太原,監軍使張承業擢用他為本院巡官。張承業器重馮道的文章品行,十分禮遇他,舉薦馮道擔任軍府從事,后來又任命他為太原掌書記。當時,后唐莊宗占據河北全境,政務非常繁忙,都委托給了馮道。
莊宗和梁朝軍隊對峙于黃河兩岸。郭崇韜因為吃閑飯的將領太多,供給比較困難,于是請求予以裁減。莊宗大怒,說:“我都無權為拼死效力的人安排伙食,那就讓河北三鎮的軍隊另選一人為主帥,我回到太原,讓賢人來指揮軍隊。”于是立刻命令馮道起草文書,準備出示給眾人。馮道執筆想了很久,莊宗再三催促,于是他緩緩站起來,說:“我既然是文書,怎敢不恪盡職守?只是大王屢建功業,此時正要平定強敵,郭崇韜的諫議如果不當,大王可以加以拒絕,但不能引起大家的轟動,讓他們議論紛紛,如果敵軍知道后,會認為大王君臣不和。請大王三思而行。”不久,郭崇韜也進來請罪,這都是馮道的和解之功。從此,人們都很敬重他的膽識。莊宗在鄴宮即位后,擢升他為尚書省郎官,并充任翰林學士。平定梁朝后,又擢升他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來他為父服喪,回到景城。遇到糧食歉收之年,他就將盈余的俸祿用來接濟鄉里的百姓,而自己則居住在茅草屋里。凡州縣官員贈送的衣糧等物,他一概拒絕。當時,契丹的國力強盛,早就聽說了馮道的名望,想強行將他劫持而去,幸虧邊境的守將早有防備,馮道這才得以幸免。
明宗進入洛陽后,立刻問身邊的近臣安重誨:“先帝時的馮道郎中,如今在什么地方?”安重誨回答說:“他最近被任命為翰林學士。”明宗說:“此人我很熟悉,是很好的宰相人選。”不久就拜授馮道為端明殿學士,而后又擢升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那些出生卑微的清貧士人,只要有才能,馮道都加以舉薦任用,而唐朝末年的衣冠大族,如果操行浮躁,馮道都棄之不用。工部侍郎任贊在退朝時,和同僚在馮道背后譏刺他說:“他要是走得快一些,身上的《兔園策》就會落到地上。”馮道很快就知道了,找來任贊,對他說:“《兔園策》是著名的儒者輯集而成的,我能背誦它,唐朝的士人只喜歡華麗的詞句,以此來考進士,竊取高官厚祿,這是多么淺薄啊。”任贊心中深感慚愧。當時,梁朝的宰相李琪,自負于善寫文章,曾上獻《賀平中山王都表》說:“收復了真定的叛賊。”馮道責備李琪說:“最近收復的是定州,不是真定。”李琪因為不懂地理,銳氣大挫。此后,百官向明宗上獻尊號的表章,都由馮道撰寫,文氣渾厚,百官都為之折服。
天成、長興年間,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無事。明宗每次在延英殿接見群臣后,都留下馮道,詢問朝廷外的事情。有一次,明宗問馮道:“天下雖然都豐收了,百姓的生計怎么樣呢?”于是馮道上奏說起百姓的生計艱難,并吟詠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明宗認為這首詩寫得很好,就讓身邊的侍臣記錄下來,每每以此警勸自己。當時,諸家的經籍多有謬誤,馮道和同僚李愚委托學官田敏等人,采用西京鄭覃刊刻的石經,印發天下,使天下的學子獲益匪淺。明宗駕崩后,唐末帝即位,任命馮道為山陵使,典禮結束后,按照先例,馮道離京鎮守同州。馮道為政簡易,有個叫胡饒的人,本是軍人出身,性格粗獷,有一天因故在馮道的衙門前辱罵,人們數次勸阻,仍然無濟于事。馮道說:“這個人肯定是喝醉了。”于是召其入內,設宴款待他,直到入夜才起身離去,毫無慍怒之色。
盛極而衰
晉高祖進入洛陽后,任命馮道為宰相。次年,契丹派遣使者向晉高祖上獻尊號,高祖也派遣使者出使契丹。他對馮道說:“這次出使的重任,非你不可。”馮道毫無為難之色。晉高祖擔心他的安危,后來又改變主意,說:“你官高德重,不可深入荒野之地。”馮道說:“陛下接受北朝的恩惠,我又接受陛下的恩惠,有什么不可出使的呢?”于是馮道出發。將要到達西樓時,契丹主想要前來迎接,契丹的大臣諫阻說:“自古沒有皇帝迎接宰相的規矩。”契丹主這才作罷,但由此可見,馮道的聲名遠揚于異邦。馮道回朝后,朝廷將樞密院的事務全部交給馮道處理。不久,又加授他為司徒、兼任侍中,并晉封為魯國公。馮道曾經上表,請求辭官,晉高祖連他的奏章都不看,就派遣鄭王前來探望他,捎話說:“如果你明日不上朝,我就親自來請你。”馮道迫不得已,只好繼續任職。
晉少帝即位后,加授馮道為守太尉,并晉封為燕國公。馮道曾經問朝中的熟人:“我在朝廷處理的政務,人們有什么評價呢?”熟人回答說:“毀譽參半。”馮道說:“尋常人都以意見相同為正確,意見不同為錯誤,認為我行事不妥的,恐怕是絕大多數。孔子是圣人,猶且受到叔孫武叔的詆毀,何況像我這樣的德行淺薄之人呢!”然而馮道仍然持守操行,始終不肯改變。后來,有人在少帝面前詆毀馮道說:“馮道可做太平之世的宰相,卻難以在艱難之世擔當大任,就如禪定的老僧不可呼喚鷹犬。”馮道于是出任外官,擔任同州節度使。一年多后,他調任南陽節度使,并加授為中書令。契丹攻入汴州,馮道被召入朝廷,契丹主問他:“怎樣才能救濟天下的百姓呢?”馮道說:“即使佛重新出世,也無法拯救今日的百姓,但陛下卻能夠拯救他們。”此后,士大夫沒有受到殘害,都是馮道和趙延壽暗中救護的結果。同年三月,馮道跟隨契丹向北,和晉朝的百官一起到達常山。不久,契丹主去世,永康王接管了契丹部眾。永康王離開后,留下他的族人嘉里據守常山。當時,漢軍將士群情激憤,于是就驅逐了嘉里,收復了常山城。馮道率領百官,四處安撫百姓,使大家相安無事。眾人推崇他的功勞,馮道推辭說:“我一介文臣,有什么能耐呢?都是眾位領將的功勞啊!”馮道因為德高望重,于是在眾將中,挑選騎校白再榮暫時擔任統率,軍民因此得以安心。他在常山時,看見中原的女子被契丹俘虜,就拿出錢財將她們贖回,讓她們暫時寄居在尼姑庵中,然后逐一打聽她們家人的下落,將她們送回。馮道從常山入覲漢高祖,漢高祖嘉獎他,拜授他為守太師。乾祐年間,馮道除了入朝拜見皇帝之外,平時閑居家中,怡然自得。他曾經寫有《長樂老自敘》一文,追敘平生的事跡。
周太祖平定內亂后,商議擁立徐州節度使劉赟為漢朝的嗣君,并派遣馮道和秘書監趙上交、樞密直學士王度等人前往迎接劉赟。馮道走到宋州時,適逢澶州發生兵變。樞密使王峻派遣郭崇率兵趕來,集結在衙門外,這時,馮道和趙上交等人都住于衙門內。當天,劉赟率領身邊的武士關上衙門,登上城樓,問郭崇前來的目的,郭崇說周太祖已經被擁立為帝。劉赟身邊的人知道了事變,誤以為馮道出賣了他們,想要殺死馮道。趙上交和王度聽說后,都惶恐不安,束手無策。然而馮道卻從容不迫,毫無懼色,不久就得以脫身。馮道微賤之時,曾經賦詩說:“終聞海岳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此時,他的話果然應驗。
廣順初年,馮道再次被拜授為太師、中書令。周太祖十分禮遇他,馮道每次進奏論事時,都不直呼其名。太祖駕崩后,周世宗任命馮道為山陵使。適逢河東劉崇前來進犯,周世宗召集大臣,想要御駕親征,馮道極力諫阻,世宗說:“唐朝初年,天下群賊蜂起,最后都被太宗親自平定。”馮道上奏說:“陛下能夠取得太宗那樣的功績嗎?”世宗大怒,說:“你太小看我了!”于是世宗親征,沒有讓馮道扈從,留下他供奉太祖的陵墓。當時,馮道已經得病,等到完成太祖陵墓的禮儀,他很快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三歲。世宗聽說后,為他罷朝三天,追贈他為尚書令,并追封瀛王,謚號為文懿。
上一篇:光武帝本紀
下一篇:劉基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