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張騫通西域
張騫(?-前114),漢中成固人。西漢杰出的外交家,一生中曾兩次出使西域。漢時,我國甘肅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天山南北地區叫做西域。后來發展到蔥嶺川西中亞一帶,甚至更遠的地方。西域一帶共有樓蘭、婼羌、于闐、沙車、龜茲、疏勒等36國,大國兩三萬人,小國一二千人。西漢初年,匈奴強盛起來,對西域各國進行掠奪。西域各國被匈奴征服。當時,大月氏國王被匈奴所殺,并“以其頭為飲器”。漢武帝為解除匈奴威脅,想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攻匈奴,募人出使匈奴。張騫以郎應募,以匈奴人堂邑父為主要助手。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100余騎隨張騫出使大月氏。他們出隴西,中途路過匈奴地區被扣留10余年。后張騫趁機逃出,越蔥嶺到大宛(今烏茲別克境內),經康居到大月氏。大月氏定居媯水(今阿姆河),無意對付匈奴。張騫沒有達到目的,只好歸國。途中在羌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后,即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出走。歷時13年,出使人員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二人回到長安。張騫向漢武帝匯報西域情況,武帝拜騫為大中大夫,后騫隨衛青出征有功,封“博望侯”。公元前119年,張騫二次出使烏孫,隨行副使等300余人,牛羊萬頭,并與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等國聯絡。公元前115年偕同烏孫使者數十人返長安。其副使也偕同大宛、康居等國大臣抵長安。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漢武帝拜他為大行。公元前114年,張騫去世。以后漢在西域設都護府,并經常派使臣到西域和中亞各國,西域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我國絲綢經西域、安息運到西亞和歐洲,被稱為“絲綢之路”。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延安整風運動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形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