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高原之花—臘染、刺繡、織錦及銀飾
貴州境內各少數民族不但勤勞勇敢,而且非常懂得美,他(她)們將民族的歷史傳統和對生活的熱愛都融鑄在他(她)們的服飾和生活用品中,蠟染、刺繡、織錦、銀飾像朵朵艷麗的鮮花盛開于貴州民族地區。
中國的蠟染歷史極為悠久,早在西漢就流行于中原和西南各民族中間,由于種種原因,中原地區蠟染漸漸湮沒無聞,西南少數民族中卻依然保持了它古樸的制作方法,成為著名的民族工藝品。
貴州的蠟染盛行于苗族、布依族、仡佬族、水族、侗族中間,這里的婦女幾乎人人都會制蠟染。其制作方法是用自己家織的土布,用特制的蠟刀,醮溶化的蠟油,隨心所欲地在土布上畫上紋樣,放入自制的藍靛染缸中漬染,撈出后,將布煮過,使密蠟溶脫,清水漂洗,在原有蠟染處便呈白色,無蠟染處呈藍色,一件藍白相間、悅目動人的蠟染便成功了。由于密蠟易折裂,形成冰片紋,這是任何機器制作都無法加以設計的。蠟染布顏色和圖案自然、流暢、多姿多彩,這是它最引人的地方。蠟染布除做衣裙外,有著廣泛的實用價值,手巾、頭巾、床單、被面、帳檐均可采用。有的蠟染布除藍白兩色外,再點染其他顏色更絢麗多彩。蠟染的圖案向無定本,都憑婦女一雙靈巧的雙手繪制,大凡自然界中的花鳥蟲魚、山水樹木以及民族歷史中傳留的圖騰,都是她們描繪的對象,圖案夸張、講求對比,線條靈活多變。一些手藝精巧的苗族、布依族姑娘還走出國門,在各種國際展覽會上當眾表演,常引起國外友人的贊嘆。
貴州各地、各民族蠟染有不同風格。丹寨苗族地區的圖案粗獷、豪放、古樸;黃平家的顯得精巧、細致、工整;安順苗族的蠟染趨于明麗、生動;鎮寧布依族的又給人以雅潔、清新之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蠟染的風格,反映了她們不同的審美情趣。安順的布依族婦女還創造了不用蠟染的方法,將白布按照所需圖案要求,用線扎疊的方法,或加上粗麻線鋪上花紋,縫釘后投入染缸,這種扎染出的花紋自然流暢,常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
貴州各少數民族婦女都善于刺繡。刺繡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除平繡外有盤繡、縐繡、瓣繡、打籽繡等。圖案一種采自大自然的山川、花草、蟲魚、鳥獸,一種是吉祥物如龍、鳳、龜、麒麟,另一種是幾何圖案。婦女們多不起稿,隨手便繡出心中想象的圖畫。苗族婦女的刺繡色彩極豐富,她們常以各色綢緞作底,用紅、綠、黑、白、黃等各色絲線靈活配搭,在夸張中達到裝飾效果。布依族婦女多喜繡實用小件作品,比較講究色彩的調和。過去,各族婦女的繡件以服飾為主,女孩一般七八歲便要學刺繡,自己的嫁衣要趕在出嫁前繡成,親屬和追求的小伙一般以刺繡工藝的精湛與否來衡量姑娘的聰慧。
貴州各族婦女的挑花也具特色,常以青布為底,用十字針法,經過仔細計算棉紗經緯,挑出各種圖案與龍、鳳、花草、蝴蝶,裝飾性很強。
織錦在各民族中極流行。無論苗、布依、侗、仡佬、水各族婦女都善織錦。織錦有“彩錦”和“素錦”之分。彩飾用紅、綠、藍、紫、黃等線織成,色彩繽紛,十分艷麗,圖案多喜用幾何紋,中間夾以小花、蜂蝶、鳥獸。素錦則一般在白底上夾以青線,黑白分明,精密細致,極為素雅。織錦手藝復雜,窄幅有的只有四五分到二寸,多用作帶子使用;寬的可作被面,二尺寬幅的織錦,每天只能織三四寸,織錦只能正面看,反面則如一堆亂絲。
銀飾以苗族的最著名。苗族最喜愛銀飾,尤其是婦女,盛裝的苗族少女,除彩繡的衣裙引人注目外,那從頭到衣裙上滿綴的各式銀飾閃光耀眼,常令人神眩目迷。當一位盛裝的苗族少女緩步走來,環佩叮間,更顯端莊嫵媚。 據文獻記載,明代貴州苗族就盛行銀飾,到清代更為流行,婦女頭戴銀冠,耳戴銀環,項戴銀圈,“以多為富”,手鐲、項圈有多至一二圍至十余圍的。至今,銀飾的品種更加繁多,除項圈、耳鐲、手鐲等通常用品外,還有頭上戴的各式銀花、銀蝴蝶、銀螳螂、銀冠、銀簪、銀牙簽,身上的銀披肩,衣裙上綴的銀牌、銀泡、銀鈴等等,另有連綴飾物的種種銀鏈。僅銀冠就樣式不一,工匠們在不大的冠架上焊接上各種銀花、銀雀、銀蝴蝶,多的達數十件甚至上百件,重量可達四五斤,有的冠上還用銀片制成牛角狀翹起,高可達四五十厘米。
苗族銀飾多為手工制作,加工工序復雜,是苗族工匠高度工藝技巧的反映。苗族男子也愛銀飾,如項圈、頭飾,戴上后顯得更為驃悍。
侗族婦女的銀飾,除項圈、手鐲、耳環(或耳綴)外,頭部愛帶銀箍,箍上掛著魚形銀綴,左右兩側各插一支紅芯綠葉的銀花和一叢叢白鶴羽,外套上綴銀片,顯得分外別致。貴州其他少數民族雖不似苗族、侗族那樣喜愛在服飾上大量裝飾銀制品,但項圈、耳環、手鐲、發簪都是不可少的。
蠟染、刺繡、織錦和銀飾大多是少數民族婦女使用的,除銀飾外都是婦女們親手創作的,她們在勞作之余,創造了比大自然更為豐富多采的眾多手工藝品,這不僅反映了她們的聰明和智慧,更反映了她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
上一篇:草原文化·馬背上的民族·馬術
下一篇:貴州文化·黔中多勝跡—貴州的山川與人文景觀·高山湖泊、溫泉和百里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