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紹興·越人之祖
傳說中的古賢舜、禹和越人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舜,又稱“虞舜”。《說文》:“虞,騶虞也,白虎黑文,尾長于身。”虞是一種以虎為原型而塑造出的神獸,體現了對虎的圖騰崇拜。后人考證,上古人民以“虞”喻舜,說明了舜的勇猛。舜在神話中,是一名獵手。他或居于高山,或浴于深淵,或在山林行獵,或在水澤捕魚,無論什么兇獸怪禽,都能征服。《墨子·尚賢中》載:“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韓非子·難一》載:“歷山之農者侵畔,舜往耕焉,期年,圳畝正。河濱之漁者爭坻,舜往漁焉,期年而讓長;東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期年而器牢。”在民間傳說中,舜之勇猛表現在制服野象一事上,象后來在農業上為人類服役,而舜也在人們的擁戴下成了賢能的領袖。相傳,舜因避堯之子丹朱之亂,曾到會稽巡守。任昉《述異記》載:“會稽山有虞舜巡狩臺,下有望陵祠。”《水經注》引《晉太康地記》:“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云舜與諸侯會事迄,因相虞樂,故曰上虞”,則上虞之名,也與舜有關了。
紹興會稽山麓雙江溪畔,有建于咸豐年間的舜王廟,敘說著人們對先古明君的敬仰之情。至于舜對越的影響,有宋人王十朋《會稽風俗賦》為證:“舜為人子,克諧以孝,故其俗至今烝烝是效。舜為人臣,克盡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至今愛而能容;舜為人君,以天下禪,故其俗至今廉而能遜。”
相傳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到過越地。《越絕書·外傳記地傳第十》載:“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稽,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史記·夏本紀》載:“帝禹東巡狩,至會稽而崩”。《禹穴記》則載:禹所葬之處“在會稽山陰,昔黃帝藏書處也。禹治水至會稽,得黃帝水經于穴中,按而行之,而后水土平,故曰禹穴。”后人為感先祖之恩,乃于會稽山下建禹陵、禹祠和禹廟。
禹陵坐東朝西,由甬道入內,可見大禹陵碑亭,亭內立有石碑,上刻著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大禹陵”三字。碑亭附近就是禹穴辨亭和禹穴亭。《禹穴辨》是考證大禹葬地的文章,為清代浙派篆刻創始人丁敬所作。禹廟在禹陵旁,始建于梁大同十一年(545)。廟門口有禹王碑。碑文原刻在衡山岣嶁之巔,明嘉靖二十年(1541),張明道得岳麓書院本,重摹于此。禹廟重檐飛閣,畫棟雕梁。中軸線上有午門、祭廳、正殿三進。順山勢逐步升高。內有大禹立像,高達數丈,正襟而立,背后繪制了九把斧鑿,象征著大禹疏通九河的功績。像前楹柱上書“江淮河漢思明德;精一危徵見道心”一聯。
大殿東首的小山坡上,有“窆石亭”。亭內直立一塊高2.3米、圍徑2.1米的大石。相傳此石系大禹治水成功后回家時系船用的,石頂端的圓孔即用來系攬。也有人認為,窆石是大禹下葬時使用的一種工具。還有人說是下葬后的鎮石,作為陵墓標志而放置的。窆石上刻有不少文字,已模糊不清。魯迅先生考析出龍朝夫的題詩為:“沐雨櫛風天暇日,胼胝還見圣功勞。古柏參天表元氣,梅梁赴海作波濤。至今遺跡衣冠在,長使空山魑魅號。欲覓冢陵尋窆石,山僧為我剪蓬蒿。”亭旁有巨碑兩方,上書“石紐”、“禹穴”以示大禹生于西羌石紐村,葬于會稽。有此二石。
禹廟的殿堂上雕有不少栩栩如生的盤龍。傳說有一年東海游來一條孽龍,給方圓幾十里帶來了滔滔洪澇災難。禹廟中的兩條彩龍于是駕著祥云,與孽龍展開惡戰,最后為紹興百姓除掉了孽龍。但兩條彩龍也因精力疲竭,自祥云上栽落,化作兩段梅樹。后人在彩龍的殉難處造了一座“梅龍橋”,以作紀念。
相傳夏少康為不使祭禹中斷,封禹之庶子無余到會稽,建國“于越”。《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載:“至少康,恐禹亦宗廟祭祀之絕,乃封其庶子于越,號曰‘無余’。”“余始受封,人民山居,雖有鳥田之利,和貢才給寺廟祭祀之費。乃復隨陵陸而耕種,或遂禽鹿而給食,無余質外,不設宮室之飾,從民所居。”越的部落便從此發展起來。故自古有“越為禹后”之說。
上一篇:清清滇黔韻·黔北之旅·梵凈山·超凡脫俗梵凈山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紹興·越文化的搖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