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形神
古代哲學的一對重要范疇。所謂形神關系,是指人的形體和人的精神之間的相互關系。形神范疇,是中國哲學史上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長期爭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唯心主義者認為形生于神,神永恒不變。如《莊子·知北游》認為“形”與“神”統一于“道”:“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佛教徒慧遠、蕭琛等認為“形盡神不滅”;《列子》說“神心獨遠,不假形器”。他們都以“神”為第一性,“形”為第二性。唯物主義者的形神觀則相反,認為神生于形,依賴于形。荀子說:“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東漢桓譚提出“精神居形體,猶火之然(燃)燭矣”;王充進一步指出“形須氣而成,氣須形而知,天下無獨燃之火,世間安得有無體獨知之精?”他們都堅持了“形”第一性,“神”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原則,打擊了當時流行的讖緯神秘主義。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形神問題成為哲學論爭的中心。范縝在其著名的《神滅論》中提出了“形質神用”的思想,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他認為,形與神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面,二者“名殊而體一”。形與神統一不是這二者的外在結合,而是質用一體的內在聯系。范縝的神滅論,駁斥了佛教的唯心主義,并克服了以前唯物主義在形神問題上的二元論傾向,建立了徹底的唯物主義一元論,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大理論建樹。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外交文化·張騫通西域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成吉思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