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功利之學
南宋時期反對理學空談心性而重視功利的學說。亦稱事功之學。它并非排斥動機義理只講效果功利,是主張兼顧二者而反對理學諱言功利。浙江永嘉的葉適和永康的陳亮是功利之學的代表人物。他們批判理學家的空談仁義、卑視功利,重視功效與動機的統一,集功利思想之大成。陳亮認為道在物中,義理在功利中,“義利雙行,五霸并用”(《甲辰秋答朱元晦秘書書》)。他明確反對只“知議論之正當,而不知事功為何物”的“書生之智”(《戊申再上孝守皇帝書》)。葉適則明確指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習學記言序目》卷二十三),即道義離開功利就只是一句空話。陳亮、葉適倡導功利之學與他們政治上主張抗擊外族侵擾,求國土統一的進步思想是相一致的。陳亮、葉適的功利之學對于批判當時朱熹、陸九淵的唯心主義哲學有一定意義,對以后顏元以至近代魏源提倡的“實事”、“實功”和認識論上的“及之而后知”的唯物主義思想也有積極影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制天命而用之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匠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