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道教思想的來源·黃老思想與陰陽五行之說
如果說道教的信仰特點承襲了古代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戰國后神仙之說,那么道教的主要宗教理論則來自于道家及黃老之學。
先秦時代形成的老莊哲學,是老子、莊周等創立的一個哲學派別,到了漢代在《漢書·藝文志》中始稱道家。道家哲學是以老子提出的“道”為核心的思想體系,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質,也是宇宙構成的本原;主張“道法自然”,“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道德經》)。其后,莊周發揮了老子的思想,又提出“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莊子·知北游》),認為“道”是從無生有,變化莫測的。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大小,齊貴賤,達到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齊物論》)。
到了西漢初年,在秦末大亂之后,為了讓百姓休養生息,文、景二帝均以黃帝、老子所創導的清靜之術治理天下,生產力得以迅速發展。由此黃老之道隨之興起。《史記》記載:“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 《黃帝》、《老子》,尊其術”(《外戚世家》);又曰:曹參相齊,“其治要用黃老術,其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 (《曹相國世家》)。可見,當時用黃老之術的盛況。但在這個時候,黃老之術僅僅作為一種治國的理論受到重視,尚未與神仙家發生密切的聯系。及至漢武帝繼位,武帝崇尚儒學,同時又篤信神仙之說,神仙家們為了與儒學相抗衡,也需要盡快地建立一種新的神仙學理論體系,于是很自然地找到了黃老。一方面黃老已很流行,而其中確有一些同神仙之學相近的內容、詞句可以借用;另一方面也只有黃帝、老子生活的年代與地位,才能同儒學推崇的堯舜、孔丘相媲美。由此,黃老思想逐漸成為神仙之學的理論根據,并且被人們不斷地充實與發展起來。東漢時,老子已經同剛剛傳入中國的佛祖釋迦牟尼一起,被人們所供養。漢明帝永平八年(65)曾下詔書于楚王英,其中提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詞,潔齋三月,與神為誓”。《后漢書·祭祀志》曰:“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陳國苦縣祠老子,九年,親祠老子于濯龍……設華蓋之坐,用郊天樂。”當時已將老子神化為 “離合于混沌之氣,與三光為終始,觀天作讖,升降斗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規矩三光,四靈在旁;存想丹田,太一紫房。道成身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圣者作師”(《隸釋·老子銘》),還說:“老子者道也。乃生于無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虛,出入幽冥。觀混合之未別,窺清濁之未分” (王阜: 《老子圣母碑》)。這時的老子已不再僅僅是先秦哲學的創始人了,而已成了“道”的化身,一位至高無上的天神,甚至有“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出現,把老子與佛陀說成是同一神。
東漢末,早期道教正是繼承發展了這種神化老子為天神的宗教思想,進而奉老子為教祖,以老子所著《道德經》為主要經典。道教進一步發揮老子在《道德經》中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等天道思想,提出“道”既是生成宇宙的本源,而且還是創生宇宙萬物的動力。認為“道”是“虛無之親,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道”無時不在,無處不存,屬于超物質、超時空,是先天地而生的。最后形成了這樣一個思想理論體系: “道”生“元氣”,“元氣”又生天地、陰陽、四時,最后產生宇宙間的萬物。由此演化出生成宇宙的三個時期: “洪元”、“混元”與“太初”,說洪元時期即是“道”,也是“一”或“元氣”,這時宇宙混混沌沌,不分陰陽,也不分天地。混元時期,即是“二”,此時陰陽初判,天地生成,但還沒有萬物。太初時期,即為“三”,此時“陰靜陽動”,五行交配,于是便生成了萬物。將這三個時期人格化,就是道教崇奉的三位最高天神,他們是:代表洪元的玉清元始天尊、代表混元的上清靈寶天尊、代表太初的太清道德天尊(即老子),合稱“三清”。
道教正是繼承了古代中華大地上祖先們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神仙信仰與黃老道,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神學思想體系與崇拜實踐。
上一篇: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的產生·魏晉玄學及其特征
下一篇:天文學·史略·鼎盛到衰落:宋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