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進取,樂天知命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對此,南懷瑾先生解釋說:孔子說假使沒有達到仁的境界,不仁的人,不可以久處約,約不是訂一個契約,約的意思和儉一樣。就是說沒有達到仁的境界的人,不能長處在簡樸的環境中。所以人的學問修養,到了仁的境界,才能像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可以不改其樂,不失其節。換句話說,不能安處困境,也不能長處樂境。沒有真正的修養的人,不但失意忘形,得意也會忘形。到了功名富貴快樂的時候忘形了,這就是沒有仁,沒有中心思想。假如到了貧窮困苦的環境就忘了形,也是沒有真正達到仁的境界。
安貧樂道與富貴不淫都是很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者利仁?!比缯嬗兄腔?、修養到達仁的境界,無論處于貧富之際,得意失意之間,就都會樂天知命,安之若素的。
孔子的一生坎坷,碰了不少的壁,遇到了不少難堪事。但他并不垂頭喪氣、潦倒頹唐,不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他的做法是:一方面自己很執著,癡心不改,無怨無悔;另一方面又很寬厚平和,很樂天知命,這就是圣賢之道,走正路,不走偏邪道。堅持作為知識分子的中正和氣節。努力追求,但不強求,不能為了富貴而失去志節。所以能安貧樂道,樂天知命。貧富均不改其志,即使不遇倒霉,也能調節自己到最佳狀態,保持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姿態。因為明白,努力就夠了,所謂“成事在天”,不強求一定成功,也強求不來。這就是明白人生。
面對無邊的天地宇宙,個人是多么渺小?。幻鎸τ邢薜娜松瑐€人是多么無奈啊,生命很短,個人能力有限,明白了這個道理,就心中有了敬畏,學會謙卑自處;但正因如此,人才要追求生命的意義,以期在有限的人生中,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完成自己此生的使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實現自己。這樣才不枉此生。所以,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既能做到樂天知命,不與天爭,又能從天地中汲取感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那么這個最大化是什么?道家說是“無為而無所不為”,儒家是追求“立功、立言、立名”之三不朽,釋家是放下我執,普度眾生,脫離苦海。其實,他們的共同目的,都是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一種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以此彌補人生有限的遺憾,獲得一種精神意義上的永恒和長生。
人總要有點追求,無論能否如愿,結果是否能有理想中的意義,但其實,意義在追求的過程中就已經感覺到了。人生,就是這個過程。所以,說起來是目的,但關鍵在于這個過程。這個過程盡心盡力做了,就無怨無悔,問心無愧,內心因此獲得一種滿足和快樂,至于結果,其實已經無所謂了。真正的智者,是這種積極而達觀的生活態度。所以,無論結果如何,他都能做到坦然地接受。不患得患失,不問結果,只管專心致志,腳踏實地地做去,其實該得的已經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又何必問結果?
對于這種內心的彈性和智慧把握,看似靈活,但有一條不能改變,就是:志節一旦認定,始終如一,一生不變,矢志不渝,堅定執行,不為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所改變,所左右,永遠保持這份對自我心志的虔誠,為此真誠地生活,真誠奮斗。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忠于自我,保持自信、自尊,自強不息,上下求索,直到生命的最后。古代儒生堅持道義的志節十分堅定,所謂“匹夫不可奪其志”也。
人都想成功,但成功的畢竟是少數。而這個所謂的成功,多是社會標準的,且每個人心里的真實標準也許并不一樣。所以,究竟怎樣才算成功?并沒一個統一的定論。這樣,關于成功的結論,就不必那么執著于結果,真正的東西,可能在過程中的所得,真正的標準應該是:你是否感覺到了成長,是否感到快樂和幸福。至于社會上別人的議論,姑且不必計較,任由他們說去,所以,一個人堅持自己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只有自己能成全并成就自己,沒人可以依靠。每個人站的角度不同,所以說法自然不同,真正了解你的人并不多,自知才更重要,你認為對,那么就是對,借鑒別人可以,做最終決定的仍然是自己。原則是服從自己內心召喚。
懂得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有自己的成功標準,而不是受社會或是他人所左右。這樣,你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成功。當然,你必須明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樣,就不必做無謂的執著,自壓自苦自己,增加無謂的痛苦煩惱。而應保持達觀樂天,無論結果如何,永遠一副樂天姿態。
古人說:“樂天知命,故無憂”,追求的就是一種讓生命順其自然,歸于達觀自在的狀態。在樂天的人眼里,沒有灰暗,也沒有陰暗心理,永遠熱愛生活,雖有困苦無奈,雖有挫折困頓,但他能看到太陽每天是新的,日日是好日,如《易經》中所說“生生不息”,也因此他能保持永遠向上的姿態,同時能自得其樂。
原憲在魯國很貧窮,子貢在衛國很富有。由于貧窮,原憲身體受到影響;由于富貴,子貢也為此受累,身心疲憊。所以,一個人貧窮固然是不足,但富貴也有遺憾。快樂安逸最難求。善于快樂的不患貧窮,善于安逸的不圖富裕。金錢等物質財富固然能讓人過得更舒服,但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乃身外之物。而生命中真正屬于自己的東西是什么?就是自己那顆心——你是否迷失了自己,本性不再,失去作為個體的獨立和自由,是否失去了內心的真正快樂。所以,如老莊所倡導的那樣,讓心不失自然無為的狀態,保持一份獨立和自由,是十分重要的。
《孟子·盡心章句上》中說:“能夠充分擴張自己善良的本心,就可以懂得什么是人的本性;懂得了人的本性,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養人的本性,這本身就是我們對待天命的最好方法。短命也好,長壽也好,我都不三心二意,只是修養身心,等待天命,這就是安身立命的最好方法?!彼?,為人修身之道,只在于回復其淳厚善良的天性而已。莊子在《刻意篇》中說:“恬淡、寂寞、虛空、無為,這是天地賴以均衡的基準,而且是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p>
人的天性本純潔無塵,心如明月,沒有烏云遮擋,自然明亮;心如靜水,無波不起浪;心如明鏡,沒有灰塵,不必擦拭。如《紅樓夢》中對黛玉的評價:“質本潔來還潔去”,你純凈自守,自然也清凈無擾。“云去月現,塵拂鏡明”的做到自性不迷,擁有自我,就不會為外物所擾,保持自己獨立的精神生活,做到樂天知命,無憂無慮地快樂生活。
有了這樣的心態,那么,無論貧富窮通,你都能智慧地處理。這種智慧,其實源于一份對人生社會及人與人的深刻認識以及對于自我的審視,如果一個人有意識地修養自己,就不難達到。有修養的人,往往有超出常人的生存智慧。所以,荀子說:“有涵養的人,處境窮困,心志寬廣;身處富貴,恭敬從容;休息的時候,精神也不懈?。黄>氲臅r候,容貌仍保持莊重。在顯達之時,盛怒之下,罰不過重,喜悅不余,賞不過高?!遍e看花開花落,我心自有一份悠然,一份達觀。
上一篇:南懷瑾《百無一用是書生》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聰明怪癖,正道不取》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