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涅槃學派
亦稱“涅槃宗”,中國佛教學派之一。以研習、弘傳《大般涅槃經》而得名。其學者稱涅槃師。東晉義熙十三年(417年)法顯和佛陀跋陀羅共同譯出法顯在中印度華氏城寫得的《大般涅槃經》初分的梵本,題名《大般泥洹經》共六卷。曇無讖于玄始三年(414年)在北涼譯出《大涅槃經》,初分十卷,后又完成中、后兩分共四十卷,稱《大本涅槃經》。此譯本于南朝宋元嘉(424—453年)年間傳到江南,由慧嚴、慧觀、謝靈運等依“六卷泥洹”增加品目,刪定為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世稱“南本涅槃”。此經主張“泥洹不滅,佛有真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以如來藏作為理論支柱,研究者甚眾。主要代表有彭城道生,提倡“一闡提皆得成佛。”著《泥洹義疏》,立“善不受報”及“頓語成佛義”,是為南方最初的涅槃師。還有與道生同出鳩摩羅什門下的慧觀則主張漸悟,與道生并為涅槃學派中的兩大系。在北方,慧嵩、道朗筆受《涅槃經》,并分別作義記義疏,闡述《涅槃經》的玄旨,提倡中道為佛性,是為北方最初的涅槃師。在圍繞著《涅槃經》關于一闡提有無佛性,佛性的本質,覺悟是“頓”或“漸”等方面,南北各師進行了長期的爭論。隋代統一中國后,把當時的佛教義學立為“五眾”,涅槃學居五眾的第一位。入唐以后,南北涅師遽爾衰落,不復有能獨講一經各世的涅槃師。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洛陽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滇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