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學(孔孟荀)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相傳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上一篇:簡牘學
下一篇:尚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