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史略·鼎盛到衰落: 宋元明
經過五代十國的短暫分裂,宋朝統一了除北方契丹外的中國。宋代科技發達,制造了大型天文儀器如銅制渾儀,在結構和精度方面都比以前有所改進。其中特別是沈括設計制造的熙寧渾儀,較周密地考慮了儀器安裝方面的誤差,開創了簡化渾儀規環的設計方向等; 宋代的水運機械鐘的創造更是達到了新的高峰,張思訓制造的太平渾儀不但復雜且使用水銀代替水作動力。在太平儀的基礎上由蘇頌領導,韓公廉等人設計制造了水運儀象臺——一座儀、象、鐘三結合的大型儀器,蘇頌還專門撰寫了《新儀象法要》以說明之,并有一份星圖。宋代還發明使用了平水壺提高報時精度,改進了圭表。
北宋分別于1010年、1034年、1049~1053年、1078~1085年、1102~1106年進行了五次恒星觀測。其中前兩次記錄已失傳;最后一次也是最精確的一次,由姚舜輔主持進行,使用了度以下單位(1/4、2/4、3/4),著名的蘇州石刻星圖就是以此次觀測為基礎。
宋代雖然改歷頻繁,平均約二十年一次。但各次改歷大都是數據的變更和經驗公式的改善,幾乎沒有基本理論的改進。北宋頒行的歷法中,以姚舜輔的《紀元歷》最佳,它創立了觀測金星以定太陽位置的方法,許多經驗公式也較以前的簡便、精密。南宋頒行的歷法以楊忠輔的《統天歷》最富創造,其回歸年長度為天, 與格里高利歷一致, 虛設上元積年。
遼、金都頒行過自己的歷法。金朝重修大明歷在月亮運動周期方面具很高的精確性。它的黃赤交角值和現代理論推算所得相當接近。
元滅金、宋后,組織集中三國原有司天監人員建造儀器,進行實測,然后編歷,使中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到頂峰。
郭守敬針對渾儀的缺點,把它分解成兩個獨立的儀器,組裝在同一長方形底座上,分別稱為簡儀和立運儀,方便了觀測,提高了精度;他創造的仰儀大大有利于太陽的觀測;采用高表、景符都能提高觀測精度。
元初除在一些重要城市設觀測點之外,從北緯十五度起每隔十度設一個點,直到北緯六十五度止。進行了一些天文常數的重新測定,如二十八宿距度(誤差絕對值平均小于十分之一度)、黃赤交角。另外還測量了一些無名星,并編成星表,可惜已失傳。趙友欽在他的《革象新書》中提出了觀測恒星赤經差和去極度的新方法——其原理類似現代的子午觀測。
在大規模天文測量的基礎上,同時對前代歷法進行仔細研究,吸收各歷精華,從而創制了中國古代最精密的歷法——《授時歷》。其基本數據幾乎都是歷史上最先進的,如朔望日、近點月、交點月等數據取自重修大明歷,回歸年數據取自統天歷;徹底廢除了上元積元和繁重的分數計算;使用了三次內插法;引進了類似球面的三角公式。
把蒙古人趕出塞外的朱氏明王朝一直使用的《大統歷》實質上就是元授時歷。明朝天學厲禁,學風崇尚空疏,加之中國傳統天學與數學本身的局限,天文歷法無任何進展。
中國的元朝與歐、亞諸汗國的統治者都是成吉思汗的后代,故各國文化交流頗為活躍。在此背景下中國天文學與伊斯蘭天文學之間有了接觸。耶律楚材的《西征庚午年歷》就是西方天文學方法影響中國傳統天文體系的一例;《長春真人西游記》載有道士丘處機在中亞的天文活動。著名的《烏魯伯格表》和《伊兒汗表》中都載有中國的天文歷法內容。阿拉伯天文學家扎馬魯丁等人也來到中國,帶來了七件譯名古怪的天文儀器,其中五種在古希臘早已有之,另兩種具明顯阿拉伯特色。扎馬魯丁撰寫的《萬年歷》在元初曾頒行過。此后元朝專設回回司天臺,并且每年頒行回回歷書以滿足信奉伊斯蘭教者。元代的《秘書監志》中記有回回司天臺上的異域天文學書籍目錄一份,共有58部之多。郭守敬造的大型天文儀器可能間接受了阿拉伯影響,因為“巨型化”正是阿拉伯儀器的特征風格。
明初專設有回回司天監,后被并入欽天監稱為回回科,職責是編制每年的回回歷書。欽天監還奉旨譯了兩部阿拉伯天文著作,即傳世的《明譯天文書》和 《七政推步》,保存了阿拉伯天文學史料。
上一篇:道教·道教思想的來源·黃老思想與陰陽五行之說
下一篇:金石學·宋代中國傳統金石學的形成·“吉金”的著錄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