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物理學
沈括仔細地觀察事物,記錄現象,由精確的辨認,通過分析,研究了解它內在、外在的聯系,進而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階段。所以當他看凹鏡映入的東西是倒影,反復研索,發現用手指對鏡,近鏡而是正影,漸遠時影子沒有了,再遠一些,鏡中卻出現了倒影。因而聯系到天空鳶飛,照在地面的影子是向著進行的方向移動,但若光線到鳶身上再穿過窗上小孔,那么所見的飛鳶與其影子進行的方向恰恰相反,由此悟到凹面鏡上照不見手指的地方(距離)正等于窗上的小孔,就得出有關光線穿過小孔與焦點形成光束的光學理論(第44條)。它啟發后人對針孔成象繼續鉆研,并取得很大成績。宋末趙友欽做了大規模的對比實驗,區別了大孔光斑與小孔倒象,知道了物距、象距跟光源強度的關系等等 (王錦光、聞人軍《趙友欽及光學》,《杭州大學慶祝建國三十周年科學報告會論文集》,1979年10月);清代鄭復光做了一系列小孔成象實驗,包括正象、模糊無象以及倒影幾種情況,揭示了光學成象的全過程(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針孔成象與凹面鏡成象,沈括用 “礙”這個概念聯系起來,并提出 “格術”。“格術”后來失傳了,因 《筆談》 中提到 “格術”,引起后世注意。鄭復光認為“格”者“隔”也,窗隙、焦點均為格。清代鄒伯奇 (1819—1869) 作《格術補》,認為“格術”是幾何光學。實際上“本末相格”就是現代光學中的等角空間變換關系 (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第209條所記述的驗尸方法,是我國關于濾光應用的早期記載 (《夢溪筆談》譯注〔自然科學部分〕,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第144頁)。王錦光在此基礎上也作了一系列的實驗,證實“紅光驗尸”合乎科學道理(王錦光《關于“紅光驗尸”》,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4年第3期)。《筆談》這一條記載對后人有很大影響,例如宋代鄭克的《折獄龜鑒》就曾引用。南宋宋慈(1186—1249)的《洗冤集錄》對這一條稍有發展,還可用新(紅)油絹作濾光器,“若陰雨以熱炭隔照”(鄭克《折獄龜鑒》卷六;宋慈《洗冤集錄》卷二)。
《筆談》第357條,沈括通過對虹和太陽位置的觀察解釋虹的成因,與現代科學原理相符(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還有其他如第537條,沈括曾指出“二十八調但有聲同者即應”,并科學地利用紙人的演示實驗,驗證了差八度音時兩弦的諧振現象,十分直觀。歐洲與此實驗類似的用紙游碼的實驗,遲至十七世紀才出現 (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在第544條中,他批判了盧肇所謂潮汐系“日出沒所激而成”的錯誤,指出海潮跟月亮的關系,肯定了月球對潮汐的主要作用。這比西方“潮候時間”要早約一百年(王錦光、聞人軍《沈括的科學成就與貢獻》)。
上一篇:徐學·關于《徐霞客游記》的研究·版本研究
下一篇: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的產生·玄學產生的思想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