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虛作假而出名的克萊斯勒
1935年二月的一天,美聯社發布了一條轟動音樂界的消息,說著名的奧地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克萊斯勒(1875—1962)先生承認,他在1900年代發表的眾多的“古典作曲家手稿”,實際上是他本人的作品。當時克萊斯勒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人微言輕,為了贏得廣泛的聽眾,他陸續發表了一系列古老風格的小提琴曲,假托是十八世紀意大利、法國、德國和奧地利作曲家的手稿和改編曲。二十世紀初,尤其是二十世紀地二十年代,新古典主義盛行一時,克萊斯勒借重古典大師之名的贗品,竟廣為流傳。
消息一經傳出,各界輿論大嘩。英國音樂批評家紐曼撰寫長文,對克萊斯勒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行徑大加抨斥。有趣的是這些責難不僅沒有損毀克萊斯勒的聲譽,反而使這位別出新裁的小提琴家更受樂迷的青睞。這些以“古典作曲家手稿”的名義問世的獨奏曲包括:假托為W·F·巴赫(1701—1784)的“莊嚴慢板”;假托為博凱里尼(1743—1805)的“小快板”:假托為卡爾梯埃爾(1765—1841)的“狩獵”;假托為庫泊蘭(1668—1733)的“普羅旺斯晨歌”和“路易十三之歌和帕凡舞曲”;假托為狄特斯多爾夫(1739—1799)的“諧謔曲”;假托為夫蘭庫爾(1738—1804)的“西西里舞曲和里戈東舞曲”;假托為馬蒂尼(1706—1784)的“小行板”和“禱詞”;假托為波爾波拉(1686—1767)的“小步舞曲”;假托為塔蒂尼(1692—1770)的“科萊里主題變奏曲”;假托為浦尼亞尼(1731—1798)的“前奏曲和快板”;假托為維瓦爾迪(1675—1741)的“C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些曲子,除了《路易十三之歌》開頭的主題借用了一個傳統的曲調外,其余均系克萊斯勒的手筆,他對古典大師風格的模仿也算是維妙維肖,以假亂真了。克萊斯勒總算有良心,自己揭穿自己,否則現在這些曲子還在以假當真。
音樂創作上弄虛作假的行徑居然能在三十年中使許多專家受騙上當,其教訓至少可以說:在一種藝術風格興起時,必然出現刻意模仿、魚龍混雜的現象。只有保持藝術上的清醒頭腦,不盲目崇拜名人,不著意追趕時尚,才不會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上一篇:弄巧成拙一字誤
下一篇:彭加勒不該對研究病態函數進行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