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玄學·魏晉玄學的產生·玄學產生的思想淵源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魏晉玄學,它的產生除了受那個時代的社會經濟、政治狀況的制約外,它自身又是相對獨立的,有其產生、發展的思想淵源關系。
首先,玄學是在批判經學的過程中產生的。經學的弊病至少有這樣兩點: 一是神學化,二是煩瑣哲學。其中神學是從西漢末講災異發展到東漢初與讖緯結合產生的?!白彙笔且环N “詭為隱語,預決吉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六《易緯》下)的粗俗迷信。所謂“緯”則是漢代儒生利用宗教迷信思想對儒家經典所作的解釋和發揮,內容荒誕不經,在學術上站不住腳,因此為 “通明” 之士 “每每非笑”(《三國志·魏志·衛顓傳》)。經學也是典型的煩瑣哲學,不論今文經講的“微言大義”,還是古文經的章句訓詁,都使人不得要領。一部經書的章句多至百萬言,苦死了習經的人,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為了從這種荒誕的迷信和煩瑣章句中解脫出來,魏晉玄學家提倡簡易闡述義理的方法,這是適合理論思維自身發展要求的。
其次,玄學高揚了道家思想以為自己的主脈。魏晉玄學在內容上承接了先秦老莊思想和漢初黃老之學。老莊和黃老道學部分地接觸到本體問題,另一方面又多有否定禮法的思想內容,具有沖破羈絆的反叛精神,方法上則有言簡意深的簡易追求。當經學發展到極至,社會思想出現轉機的時候,自然就選擇了道家思想。
再其次,玄學也改造、吸納了儒家思想,而對道家思想有所否定。兩漢經學從迷信荒誕、煩瑣哲學方面,把儒學引上了絕路。魏晉玄學家,否定經學,以道家思想材料為主線而又吸納儒家思想,使儒道在本體論層面上合流。何晏、王弼都以儒解老,匯綜儒道,他們提出“無”的道體,又認為“圣人體無”,從本體論上認為圣人本身就是道體,從認識論上則認為圣人才能體認道體。郭象則明確主張“內圣外王”與儒家學說的價值取向同歸。
最后,玄學是在吸收佛教思想資料的過程中,建構自己的思想體系的。佛教作為外來宗教,漢代傳入中國,公元67年已有了漢譯佛經。在兩漢時期,佛教在初傳入過程中,也遇到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抵抗,有過“沙門不敬王者”之爭,也有夷夏之辨。而到了魏晉玄學產生、發展時,無疑看好了佛學深邃嚴密的理論體系。玄學的“以無為本”的本體論結構體系,與佛教的“空有真俗”理論類同,不能不說是受了佛學的影響。當然,佛教也受到了玄學的影響。張湛的“貴虛”玄學就有較多玄佛趨同的跡路可鑒。佛教中國化其發軔在魏晉,玄佛交叉影響是其肇端。
上一篇:沈(括)學·《夢溪筆談》的學術價值、研究·物理學
下一篇:清初儒學·清初儒學的哲學思想·王夫之唯物主義認識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