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本草綱目》之前的中藥學·《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或《本草經》。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的中藥學專著。關于它的成書年代,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它與《內經》相似,不是一個時代,也不是一個人的作品,大致是在東漢時代,約于一至二世紀,由一些醫藥學家收集有關材料,進行加工整理而編成的。此書對戰國以來直至東漢時期的藥學知識及用藥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總結。在書中的三百六十五味藥中,植物藥占二百五十二種,而動物藥為六十七種,礦物藥四十六種。由于此書以植物藥為多數,故書名稱為本草經。藥的寫法為上部是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藥,治病草也。”五代時韓保昇也說:“按藥有玉石、草木、蟲獸。而直云本草者,為諸藥中,草類藥最多也。”至于是否是神農氏所著,漢代劉安在《淮南子》一書中已經提出這是假托,反映出當時已有托古之風。
《本草經》根據藥物性能、治療效果的不同,將三百六十五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類。“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認為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認為具有治療疾病作用,同時也有一些補益作用。“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認為有治療疾病的作用,但多數有毒性,不宜久服。這是中藥學最早的藥物分類方法,對當時的臨床應用起到一定指導作用。
此書的序錄中概括提出使用中藥的基本理論如君、臣、佐、使,寒、熱、溫、涼四氣及酸、苦、甘、辛、咸五味,藥物的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惡、相反、相殺的七情和合等,至今仍為中醫藥工作者所遵循。其中,君臣佐使是指將一些藥物組成方時要有一定的組方原則,有主要藥物、次要藥物和輔助主、次藥的佐使藥物等。七情和合是指由于藥物的性味功能不同,必須注意配伍恰當及配伍禁忌等。在中藥中,有的應單用;有的在合用后能相互增強作用或減輕其它藥物的毒性、副作用;有的藥物在合用后會產生副作用,所以不能合用。
書中除列出藥物的功能、主治、服法、用法外,還注明產地、別名、采集時間、加工炮制、真假鑒別及質量好壞等。其中,所載藥物功效如麻黃止咳平喘、黃連止痢、海藻治療癭瘤、水蛭活血化瘀等,已被后世的臨床實踐及科學實驗證明。書中還載有諸藥治療病證一百七十多種,可見當時對這些藥物的功效已有充分認識。
由于當時歷史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書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錯誤,如將水銀類的有毒礦物藥列為上品,認為久服可以延年輕身等,對后世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但是總的來說,它具有重要的科學和應用價值。例如在七十年代時,美國宇航員飲服當歸素來增強體力,而當歸就載于此書。
上一篇:音樂學·明代的音樂學術活動·《溪山琴況》的琴樂研究
下一篇:詩文評·名著簡介·《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