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評·名著簡介·《詩品》
齊梁時代的鐘嶸撰,以“妙達文理”與《文心雕龍》并稱于史冊,是中國詩歌理論史上第一部詩論專著。全書除序言外,正文分上、中、下三卷,對漢魏至齊梁的五言詩代表作家122人和無名氏的《古詩》一組逐個進行評論,并依其優劣分為上、中、下三品,每品為一卷。評語,或一人一則,或數人一則,借以溯源流、論風格、賞名作、言得失、顯優劣、定品第。《詩品》以其獨創的體例,把五言詩作為純粹的文學來研究,開創了以審美鑒賞為中心的批評方法,闡述了四個重要的詩論觀點:一是物感說。鐘嶸以中國古代的 “氣”一元論的自然哲學為基礎,提出了以“物”為本的物感說。《詩品序》開明宗義即言:“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他所謂的“物”,不僅包括“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之類的自然風物,而且還包括“楚臣去境,漢妾辭宮”、“骨橫朔野,魂逐飛蓬”、“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等社會人生遭遇,故其論詩之本原比較側重于因遭遇不幸而得的真情實感。二是“三義”說。鐘嶸之前,論詩者有“六詩”說、“六義”說,而鐘嶸獨標賦、比、興“三義”,顯示了中國古代詩論從雜文學理論向純文學理論演變的歷史軌跡。他把“三義”重新闡釋為:“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這就完全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來理解賦、比、興了。“宏斯三義,酌而用之”的具體原則是“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具體就是以深情壯氣為內容,以麗詞華藻為形式。三是“滋味”說。鐘嶸鑒賞詩講“味”、“滋味”,如“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理過其辭,淡乎寡味”等。以“味”或“滋味”來品詩評詩,且以“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為“詩之至”,從而把屬于生理層面的“味”提升到了審美層面。四是流別論。鐘嶸在班固九品論人和劉歆七略裁士的啟示下,針對當時評論界“喧議競起,準的無依”的弊端,堅持以純藝術的標準來置品級、辨流派、溯淵源。但由于他對五言詩流派所持的基本觀點是正體第一、古體次之、新體最下,因而對不少人定品失當。與此相表里,鐘嶸溯淵源持的是《詩》、《騷》分流論的觀點,且態度鮮明地確認《詩》勝于《騷》,而正體派所用的基本上是《詩》為代表的藝術方法,古體派、新體派所用的藝術方法大體上屬于《騷》。以上四個方面,體現了鐘嶸《詩品》的基本風貌,不愧為 “思深而意遠”(章學誠《文史通義校注·詩話》),開辟了純文學性論詩的先河。
上一篇:中藥學·《本草綱目》之前的中藥學·《神農本草經》
下一篇:通鑒學·建國以來對“通鑒學”的研究(論文)·《資治通鑒》的撰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