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古樸的風情·宗族·禮儀·節日
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顯著特征在于它的宗法倫理性。自人類產生以來,人們便聚族而居,血緣關系是劃分居民的準繩。周朝的宗法制度下,血緣的親疏仍然是社會關系的基本標準,周人講究“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認為“凡今之人,莫若兄弟”,他們有親近同姓的傳統。后來,社會發展了,人口繁衍,社會關系更加復雜,而宗族觀念卻一直在人們頭腦中占居重要地位。封建時代,不論社會安定還是動蕩,宗族組織的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那時,宗族組織以同系姓氏為標準,有家族長、族規族訓等等,它的功能也是多方面的,如協調宗族內部關系、解決宗族內部糾紛、扶助族內貧弱之家等具體事務,有時也在宗族受到利益等威脅時,組織族人加以保護。宗族在某種意義上說是封建時代家庭之上的一個基本的社會組織單位。近兩千年的封建時代,甚至直到建國以前,齊魯地區的情況也是如此。現在,廣大鄉村雖然沒有了細密嚴格的宗親組織,但講血緣親疏、同姓相親的情況依然存在,以姓氏命名的自然村仍數不勝數。一般情況下,同姓輩份長者依然受到敬重,特別是在具體事務中,該長者往往是聚議的核心,如婚嫁、喪葬、祭祀等都是如此。
宗族之下是一個個的家庭。這些家庭有幾種模式,一是三代人共同的家庭,在老人主持下,兄弟妯娌共同生活、共同生產,亦共同享有家庭財產;二是擴大的家庭,建國以前,這類家庭尚有不少。這類家庭主要是老人治家有方,兄弟齊心,妯娌和睦,形成了四世同堂甚或五世同堂。家庭財產有所謂“大家”、“小家”之分,家庭共有財產屬于“大家”,兒媳婦娘家陪嫁物品則屬兒媳婦的私產;三是一夫一妻加未成年子女的家庭。由于以前家庭的功能是組織生產,所以這類小家庭很少,建國以來,尤其農業合作化以來,家庭無須組織生產,故此類小家庭數量越來越多,逐漸成了鄉村的主要家庭模式,而城鎮、機關、廠礦則絕大多數是這類家庭。
不過,一夫一妻加未成年子女的小家庭雖然占多數,但這種家庭分立之后,仍與老人之間有種種往來聯系,就是說這種家庭中夫妻雙方的上代人雖然單獨生活,但這僅是一種相對的獨立。尤其在鄉村,男方的老人在家族事務中依然起著家長的作用。齊魯為孔孟之鄉,一般的家庭都注重家教,強調上慈下孝,敬老愛幼,兄寬弟忍,妯娌和睦。從講究天倫和尊重與孝敬老人的意義上,小家庭也以老人為中心,定時看望,侍奉左右。
人們的宗族、家庭觀念在一些傳統節日尤其是春節時體現得最為顯著。
春節俗稱“過年”,即農歷正月初一,因系一年之始,鄉村家庭中一般要上供祭祖,并燃放鞭炮,焚香燒紙,朝宗拜祖。除夕夜飯后,便開始拜年。以前有不少地方還有掛起“家堂”的習慣,“家堂”相當于牌位,上面有家族自始祖以來去世的先人名字,拜年之前,先到“家堂”前祭拜。而后先自家晚輩給長輩拜年,平輩之間互相拜年,然后再到近親、近鄰、街坊、鄉里家中拜年。過去拜年需要磕頭,現在一般只是問好。從初一到十五,親朋間只要是初次見面都可以問“過年好”。
春節是一年之中最為重要的節日,因系一年之始,故在各方面都要體現除舊布新,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泰。春節前一天就貼上春聯,年貨則早已備足。新年子夜,一般要做菜喝酒,菜肴中還備生菜,取其“生財”之義。喝罷年夜酒,年五更全家人同吃團圓餃子,俗稱“包子”。年夜的餃子一般是素餡的,取“素靜”之意,希望一年中全家人平安素靜。包餃子時還有的包進硬幣等物,認為誰吃上包有硬幣的餃子便會在一年中發財。
過春節時還有不少的禁忌,如餾供品時忌拉風箱,以免吹散財氣。正月初一不準吵嘴,否則一年之中都不吉利。初一忌到井中打水,怕驚動了龍王,所以各家各戶在除夕這天都要備足用水。
一般認為,廣義上的春節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結束。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這天夜晚,各家都在門口掛起燈籠,故又稱為“燈節”。還要吃元宵。現在的元宵一般是用糯米面加工而成。不少地方元宵之夜還要耍龍燈、跑旱船、踩高蹺、耍獅子。晚十時左右,還有送祖先的活動,這時要供上祭品,焚香燒紙,燃放鞭炮,此后收起“家堂”或牌位,以示把祖先送走。
除春節外,山東地區還有不少的傳統節日,在這些節日中仍保留有不少傳統的習俗,使山東地區的風情顯得更加古樸、更加淳厚。
上一篇:安徽文化·行政區劃沿革與自然地理特征·安徽文化區的自然地理特征
下一篇:貴州文化·漢文化在貴州的發展·家族文化與地區文化的結合—“沙灘文化”中的鄭珍、莫友芝、黎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