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行政區劃沿革與自然地理特征·安徽文化區的自然地理特征
安徽地貌類型由平原、臺地、丘陵和山地組成,大別山脈雄峙于西部,黃山、九華山逶迤于南緣,中部丘陵橫亙,長江、淮河一南一北,橫貫境內,天然地把安徽全省分割成五個自然區域,自北而南依次為淮北平原區、江淮丘陵區、皖西山區、沿江平原區、皖南山區。
淮北平原位于安徽最北部,包括淮北、阜陽、宿縣等地市。這里是華北大平原的一部分,除濉河以北和沿淮散布有小片或孤立的丘陵外,地面均為由淮河、黃河及淮河諸支流的沉積作用所形成的平原。淮北平原又可進一步區分為河間平原、黃泛平原、沿淮灘地三部分。河間平原是淮北平原的主體,包括臨泉、渦陽、宿縣、靈壁、泗縣以南,沿淮灘地以北地區,地勢偏低,形成眾多半封閉狀洼地,故這一地區降水不多,卻很容易形成澇漬。黃泛平原是由黃河在新近地質歷史時期中的多次南泛沉積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河間平原以北地區和南北向各主要河流的沿岸。因各次黃泛水流變化不定,沉積厚度不等,造成地面起伏不平,故有“大平小不平”之說,其中高灘地、決口扇、傾斜地、洼地交織錯布,且土質易于鹽堿化。沿淮灘地主要分布于淮河及主要支流的下游沿岸地區,地勢低洼,汛期常為洪水淹沒。
江淮丘陵區位于安徽中部,北界淮北平原,南以大白畈—施橋—崗集—黃集—煙陳一線與皖西山丘及沿江平原相分,包括淮南、蚌埠、六安、合肥、滁州、巢湖等地市的部分地區。地面主要由丘陵和臺地兩大地貌類型組成,崗丘起伏,沖谷錯雜。這一區域依地形特征又可劃分為四個部分:淮南洼地,主要分布在沿淮六縣,由淮河干流的沉積所形成,平原比較寬廣,但因侵蝕的原因,地面常有波狀起伏,形成許多湖泊洼地,是淮河中游的易澇區;史淠河丘陵區,分布在六安丘陵地區及肥東、長豐、合肥;定(遠)鳳(陽)嘉(山)丘陵區,除有大片丘陵崗地外,還有不少塊狀低山,崗地土層粘重,地表及地下水均少,易受干旱威脅;南部丘陵區,分布在巢湖、滁縣、安慶地區和舒城縣的部分地區。此外,這一區域還有城東、城西、瓦埠、女山等湖泊,湖畔地勢平坦,形成廣闊的湖沼平原,散布著大面積圩田。這一地區是安徽主要農業區之一,但易遭水澇災害侵擾。
皖西山區在江淮西部,是長江和淮河一些支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西與河南、湖北兩省相鄰,東北與江淮丘陵、臺地相接,東南以宿松—太湖—潛山—桐城一線與沿江平原相分,包括金寨、霍山、六安、舒城、岳西、桐城、潛山、太湖、宿松諸縣的全部或一部分,是橫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大別山地的主體部分,在地貌上以山地為主,千米以上的中山和坡度大于二十五度的山地占相當面積,山體險峻,峽谷深切,但也有一些地方以丘陵為主,有較大面積的臺地和山間谷地。
沿江平原在安徽中南部的長江兩岸,北與皖西山地丘陵和江淮丘陵臺地相連,南以香隅—貴池—銅陵—繁昌—灣沚—宣州—郎溪一線與皖南山地丘陵相分,包括安慶、巢湖、合肥、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等地市的部分地區,由地質構造上的下沉和長江及其支流的泥沙沉積而成。可區分為三部分:銅陵以上,以安慶為中心的平原地帶,由于受大別山和皖南山區的夾峙,平原較狹,且多與丘陵、崗地和湖泊交雜,故常稱之為安慶谷地;銅陵以下,以蕪湖為中心的沿江兩岸平原,地勢低下,水網密布,圩田連片,阡陌縱橫,是典型的水網平原;環巢湖四周的環湖平原,具有明顯的盆地特征,地勢寬平,圩田交錯。
皖南山區位于安徽最南部,北與沿江平原相接,東南與江蘇、浙江交界,西南與江西相鄰,包括黃山市的全部和池州、銅陵、蕪湖、宣城等地市的部分地區。地面以山地丘陵為主,并多呈東北一西南走向,山丘間分布著河谷平原和盆地,谷地最寬闊的為青弋江谷地和水陽江谷地,盆地最大的是休寧—屯溪盆地。
安徽山川壯麗,山地主要分布在皖西和皖南。皖西的霍山位于大別山腹地,山勢挺拔峻峭,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主峰白馬尖高達1774米,雄偉奇峭,多絕壁陡巖,植被垂直分布顯著,自下而上依次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黃山松林、高山矮林、灌叢。霍山超過千米的著名山峰,還有多云尖、大同尖、明山小寨、黃楊木嶺、四望山、雙尖等。岳西縣的多枝尖因多條支脈相匯而得名,主峰高度也達1721米,山勢峭拔,植物密布。太湖縣的將軍山主峰亦達1109米,山脊參差懸殊,多奇峰怪石。皖南山地主要由天目山山系、黃山山系、九華山山系組成,最有名的山峰,當然非黃山莫屬,最高點蓮花峰海拔1873米。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的白際山,是天目山西南延伸部分,最高峰擱船尖海拔1481米,峭陡險峻。祁門縣的大洪嶺主峰海拔1126米,山背較寬,兩坡較緩。跨越東至、石臺、貴池等市縣的仙寓嶺最高峰海拔1375米,山脊寬緩,南坡陡,北坡緩。
安徽的河流,分屬于淮河、長江、新安江三水系。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東流至洪河口為河南、安徽兩省的界河,下至汕頭進入江蘇洪澤湖,在安徽境內屬于中游河段,長三百七十一公里。淮河干流是中國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線,也是中國河流封凍的南界,它本身每年約有半個月的封凍期,它以南的河流則皆無結冰者。淮河支流眾多,南北兩岸呈不對稱狀態。北岸自西向東有谷河、潤河、潁河、西淝河、茨河、渦河、澮河、沱河、潼河、唐河等,一般流程較長,流勢平緩,容易沉積泥沙,渲泄不暢。南岸自西向東有史河、汲河、灃河、淠河、東淝河、窯河、濠河、池河、小溪河等,一般流程較短,水流湍急。長江自江西九江附近流入,至烏江附近進入江蘇,在安徽境內屬于下游河段,長四百零一公里。長江的支流,在北岸有華陽河、皖河、裕溪河、菜籽湖水系、陳瑤湖水系、巢湖水系、滁河等匯入,在南岸有龍泉河、昌河、黃盆河、秋浦河、九華河、青通河、青弋江、水陽江等匯入。長江兩岸還有眾多的湖泊分布,較大的有龍湖、大官湖、武昌湖、泊湖、黃湖、青草湖、菜籽湖、升金湖、陳瑤湖、巢湖、丹陽湖、石臼湖、南漪湖等。新安江乃是錢塘江上游,其上源率水出休寧縣六股尖東坡,在屯溪匯合橫江等水后稱新安江,流經深渡至省界街口入浙江界,本省境內自屯溪至街口長八十七公里。新安江有大小支流六十四條,主要有率水、潢江、練江、深渡河、豐樂水、布射水、富資水等,一般流速較快,河床較窄,彎道較多。
安徽省在氣候上屬暖溫帶與亞熱帶的過渡地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淮北和大別山區在150℃以下,沿江和皖南南部在16℃以上,其他地區在15℃~16℃之間,南北相差2℃多。一月平均氣溫-1℃-4℃,南北溫差達5℃左右,七月份平均氣溫27℃—29℃,南北差別不大。春季開始的時間,南北相差可達半月。一千毫米等雨量線通過巢湖,橫貫江淮中部,此線以北年平均降水量在一千毫米以下,屬半濕潤地區,以南在一千毫米以上,屬濕潤地區。由于安徽地處中緯度地帶,天氣形勢多變,而且地形多樣,冷暖氣團活動頻繁,降水年際變化大,因此旱、澇、風、雹、凍等自然災害比較頻繁。
上一篇:安徽文化·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安徽人對京劇形成和發展的貢獻
下一篇:齊魯文化·古樸的風情·宗族·禮儀·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