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渤海的音樂
隋唐時期東北地區(qū)音樂的代表是渤海國音樂。渤海是由粟末靺鞨建立的地方性民族政權,渤海音樂是靺鞨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chǎn)、宗教活動以及與外族的文化交流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本民族個性的文化形式。原始的靺鞨人生活在東北的深山密林、江澤湖畔,從事漁獵和采集生產(chǎn),他們以樺樹葉“吹作呦呦之聲,呼鹿射之”。可見靺鞨人最初音樂形態(tài)是產(chǎn)生于社會生產(chǎn)并直接為生產(chǎn)勞動服務的。在北方民族發(fā)展初期普遍信奉的原始宗教薩滿教也對靺鞨人的音樂生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薩滿音樂成為靺鞨音樂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渤海建國前靺鞨許多部落臣附于高麗,他們不斷汲取高句麗文化的有益成分,高句麗民族的音樂舞蹈也對靺鞨音樂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到隋唐時期,由于歷代渤海君主重視與中原以及日本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全面學習唐朝文化,仿照唐朝制度建立自己的中央級音樂管理機構太常寺,承擔培養(yǎng)、訓練音樂、歌舞人才和組織對外文化交流的職能,引進唐朝的演奏樂器,注意吸收唐朝的雅樂、燕樂的精華,從而使靺鞨族音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并形成了一代樂風,成為著名的“渤海樂”。渤海音樂深受唐樂的影響,這在吉林省和龍縣出土的貞孝公主墓壁畫中可以得到有力的物證。墓中西壁上畫有四人,其中北側三人為服侍公主的樂伎,北起第一人雙手抱一褐色錦囊,大頭朝下,似為琵琶,第二人抱一錦囊,形似箜篌,第三人雙手所持樂器形似拍板。壁畫完全是8世紀中原盛唐時期的風格,而且人物服飾等也完全唐化了,畫中樂伎所持樂器也都是唐燕樂的典型樂器,特別拍板更是唐燕樂中不可缺少的節(jié)奏性樂器,這幅壁畫充分說明唐朝音樂在渤海國中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樂器的選擇也與唐朝相同。已知的渤海樂器有箜篌、琵琶、笙、笛、鼓、簫、拍板等,樂曲有大靺鞨、新靺鞨、新烏蘇、古烏蘇、進走禿、退走禿、貴德、敷手、昆侖八仙等。渤海音樂流傳甚廣,并對日本音樂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渤海音樂通過渤海派往日本的使臣被帶到日本,成為日本宮廷雅樂,深受包括天皇在內(nèi)的日本各界人士的青睞,成為一種代表國樂的大邦之樂。日本平安朝時,渤海樂被選作日本的右方舞樂,經(jīng)常在日本宮廷演出,不少舞樂流傳下來,今天所知渤海樂曲曲名主要來自日本文化史籍的記載。渤海樂是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吸收和開放型的音樂,在中國音樂文化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上一篇: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清代的改土歸流
下一篇:滇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