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從夜郎國談起—貴州的疆域沿革·清代的改土歸流
清初,貴州長期處于戰亂之中,南明永歷帝曾流亡貴州,貴州的安龍一度成為小朝廷駐蹕之地。永歷兵敗,吳三桂反清,貴州又歸吳三桂所有,直至康熙十九年(1680),“三藩之亂”平定,清政府才恢復對貴州的統治。
清代在貴州建置上最大的事件莫過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土司設置如前所述,對穩定中央王朝對貴州的統治曾產生過一定作用。但土司所轄地區,朝廷政令無法推行,賦稅無所出,許多土司不僅對屬下土民進行殘酷剝削,推行落后的農奴制;為爭奪土地和奴隸,不僅土司之間,甚至與中央王朝武力對抗。明代就曾發生播州土司楊應龍聚兵反明事件,明王朝動用四川、湘廣等地兵力,才平定下去。當清朝在貴州統治確立,便決定大規模推行改土歸流政策。雍正四年(1726)云貴總督鄂爾泰奏請“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賦稅,以靖地方”,開始大量裁撤土司,由中央委派流官治理,形成改土歸流高潮。被裁撤的土司,其領地只保留少部供衣食之用,大部分沒收,這自然要引起土司們的對抗。雍正六年(1728),清軍向黔東南地區發動重兵征討,“伐山通道,窮搜窟宅”,先后占領八寨(今丹寨)、丹江(今雷山)、九股(今臺江)、清江(今劍河)、古州(今榕江)等地,稱之為“新疆”(即新辟苗疆之意)。并在此設立六個廳。加上在這之前平定的黔西和黔北諸土司、土官,貴州全境縣以上已全部設立流官,只保留了少數低級土官,歸屬各州縣管轄。
清代大規模的改土歸流,曾因各地土司的反抗及清兵不分良莠大規模的燒殺,給少數民族地區帶來災難。但大量割據一方的土司的消滅和權力的被剝奪,瓦解了民族地區殘存的奴隸制和農奴制,加強了與較先進的漢族地區的聯系,有利于貴州境內經濟、文化的發展,是值得肯定的。魏源曾說鄂爾泰倡議的改土歸流,“功在西南,至今百年享其利”,(《圣武記》)是有一定道理的。
清代對貴州疆域有了新的界定,遵義及威寧一部從四川來屬,湘廣的天柱等地劃給了貴州,廣西紅水河以北府縣也歸并于貴州,至此,貴州的疆域才基本形成今天這個樣子。通過大規模的改土歸流,清政府在土司所轄土地設置府、縣,至清末,貴州全省轄十二府,一直隸州,一直隸廳,六十九個州、縣、廳,大部分州、縣名稱與今天市縣名稱已趨一致。
上一篇:滇云文化·滇云文化植根的經濟土壤·涓細的資本主義溪流
下一篇:東北文化·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渤海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