幡然醒悟·桑榆已晚
王世貞(1526—1590),字元美,號弇州山人,明中后期文學家、史學家。他與當時的李攀龍等六人合稱明代文壇上的“后七子”,其文學主張與李夢陽等“前七子”基本一致,同屬復古派。他們提倡“無一語作漢以后,無一字不出漢以前”;王世貞更提出“文必西漢,詩必盛唐,大歷以后書勿讀”,使復古傾向走上極端。
王世貞等人的文學實踐是:文則刻意模仿秦漢以前的作品,講求無一字無來歷;詩則盡量取法詩經、六朝樂府和唐代的李灶。如此亦步亦趨,不僅導致文字佶屈聱牙,難以卒讀,而且出現了大量的贗古之作。這股復古模擬之風,在當時影響所及,以至于“輕薄為文者無不以王、李為口實”,其消極作用可見一斑。
其實,王世貞晚年也認識到復古的弊端,指出“剽竊模擬,詩之大病”.“書畫可臨可摹,文至摹則丑矣”。這是他一生創作的深切體會??上В捎谒迷谧谂芍校瑳r且省悟時桑榆已晚,終無力糾正自己的偏差,成為本人的一大遺憾。他對自己文章的消極影響也甚感不安,說自己年輕時輕薄為文,悔悟時“行世已久,不能復秘,惟有隨事隨改,勿誤后人”。
總之,作為一代文學宗師,王世貞的錯誤主張鑄成了個人與文學之大不幸。但他知錯能改,希望“勿誤后人”,還是值得人們欽敬。世貞的文學主張,本意原在提倡秦漢時的樸質文風,出發點是好的,學習古人也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但繼承與借鑒都只為更好地進行創造,若拋開這一條,一味“因循守舊”,則不免要出現泥古不化、是古非今的傾向。晚年的世貞在反省自己錯誤的同時,提出了“博古通今”的主張,他說:“夫士能通于古者固善,其弗通于今者,古則何有?我以古而誚人,人亦以今而誚我,其失究同也!”這句話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明鑒的作用。
上一篇:常態與變態
下一篇:康多塞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