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土著民族的年齡等級及成年禮
根據年齡,把社會成員分成若干不同等級,按不同等級從事不同的社會活動,擔負不同的社會職責,享受不同的生活待遇,這原是早期社會年齡分工的形式。它在臺灣土著民族中還有遺風。這方面,臺灣土著民族的各不同部分,做法不完全一樣。
19世紀末,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在《臺灣六記》中提到䓫萊平原“南勢番”中的年齡分級情況。 他說,在那里所有的人都分等級,是根據年齡而區分的,共分為九級。第一級是五十五至六十歲的老人,第二級是五十至五十五歲的,以下準此遞降到第九級就是十五至二十歲的人,每隔五年,長老團辭職,另行組織新的。……每個團體都服從較上的一級,每級要擔任特殊的工作。其他部分也都有年齡級存在,只是到了今天,情況有些變化。有一部分,只有一般的長幼尊卑觀念,并沒有嚴格的年齡級別,泰雅人、排灣人就是這樣的。另有一部分,既有年齡級組織,還有成年禮,各年齡級到一定年齡就得舉行某種儀禮,接受某種訓練。賽夏人和曹人(朱歐人)的一部分就屬于這一種。
這種做法,按年齡不同,分成四級——幼年級、少年級、壯年級和老年級。有的幼年級還分得更細(如分成嬰兒、幼年等),老年級也還分不同階級(如老年階段和衰老階段等)。女人也同樣,不過名稱不盡相同。如在阿里山曹人那里,青年級男子稱“薩斯冒瑤庫”(音,下同)或“瑤法富伊那那”,女青年則稱“伊意布焦古”;老年級男女稱呼都一樣,老年階段稱“馬邁約伊”,衰老階段稱“那哈諾馬邁約伊”。布農族那里,少年級男子稱“明特爾明勞”,少年級女子稱“維若瓦德”;老年級男人叫“馬代額爾”,女人叫“比額爾”。賽夏族也有類似稱呼。
在這一部分土著民族那里,大體上十歲以下為幼年級,十歲到十七歲以下為少年級,十七八歲以上為青年級,四十歲以上為老年級,人們以少年為受教育和訓練時期,但男女不同,男子主要訓練狩獵、武技及長幼禮節;女子學習家務事、農藝、紡織等。青年期為服役時期,為部落(社)集體服務,其中從事打獵和防衛工作,是他們的主要活動內容。服役期間,男女不能結婚,否則要受到處罰的。到了老年期進入老年級,開始參與部落大事的決策,出席部落的各種會議等。不論男女都一樣,女的在年齡上不那么嚴格,一般人在生了二三個孩子之后,即使不到四十歲,亦可以享受老年級的待遇。到了六十歲以后,屬于衰老期,可告老退休,還能享受特殊的權利和待遇,更受尊敬。
還有一部分,比這更嚴格,男子有專名的年齡級,進入某一年齡級要進行一定的典禮儀式,阿美人就屬于這一類。在阿美人那里,男子在參加成年禮以前,為未入組織時期,這時生活在自己家中。到了十五六歲時,為加入年齡組織之預備級,要接受嚴格的體格鍛煉和武藝訓練。他們每三年有一次隆重的成年典禮儀式,這時參加訓練,經過訓練和考驗之后,正式參加年齡組織,接受年齡組織的專名。這專名在成人禮上正式得到。得到專名之后,社會職責與待遇就與以前不同了。阿美人中有些部分,如馬蘭社,各級年齡組織均有名稱,如嬰兒期稱“利保特”,幼兒期稱“卡馬哀”;少年期未編級者稱“巴巴卡倫”,參加編級的稱“巴卡勞哀”;青年級稱“卡巴”;成年級按其任職不同,又分成“密希尼哀”、“密爾姆爾梅”、“巴拉維瑞”、“伊道卡來”等。伊道卡來為最高統治者和司禮儀者。年老者稱長老級,平時稱“馬利都愛”,祭典時稱“伊蘇維愛”。這一部分人是有特殊享受并最受尊敬的退休級。阿美人在生活中表現出嚴格的年齡級別的界限、階級的服從和敬老尊長的特征,比如在各種祭典中宴飲時,嚴格按長幼不同的級組安排座位;又比如,在部落中分配饋贈各種生產物時,亦按不同級組分配給不同的數量。在那里,人們自“卡巴”起,各參加一個有專名的年齡級組,男子從二十歲左右直到八九十歲,擁有級組專名二十多個,即有二十幾個級組。女人則只有簡單的通名年齡級,并無專門的年齡級組織,這一點男女是不同的。
有嚴格年齡級組的地方,通常有男子會場所,這男子會場所大多是建在各村社的中心或入口處,作為未婚青年的宿舍和部落會議的會所。這種男子會場所的建筑形式各地不一樣,名稱也不同,阿里山一帶的曹人稱之為“庫巴”,布農人則稱“濟瓦生”,阿美人稱“蘇衛”或“斯拉拉登”,卑南人稱“巴拉考溫”,少年級和青年級,一般都要在男子會場所住宿,平時在那里接受訓練,擔任防衛工作等。通常情況是,男子要過了青年期,即青年級訓練之后才能結婚,婚后可不住在男子會場所里,不過即使這樣,在青年期中,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仍在男子會場所中渡過,遇到狩獵日或戰爭時,還要搬到男子會場所住宿。現在有的部分,如布農人、魯凱人那里不復存在這種男子會場所了,但男子會場所的生活習慣仍保持著。
成年禮在年齡等級中占有重要的內容,在有年齡級組的地方,成年禮都十分隆重,但成年禮的稱呼、做法和時間,在不同部分中不盡一樣。在曹人和布農族那里,成年禮一般都選在年終祭典時舉行。阿里山一帶的曹人,成年禮稱“雅斯冒瑤斯庫”,每年在軍神祭前幾日進行齋戒,到軍神祭那天齊集于男子會場所廣場,這時老年級在會場內,準備升級之少年,由老年級派代表將他們逐個呼到會所,逐個接受仗撻臀部,并接受訓戒,之后,向出口處退下,算是完成了禮儀的一部分,然后再由老人代表率領他們到部落首領家門口去。這時部落首領手拿酒瓢立在那里,來者一一在該首領手中飲一口酒而退出,這時各自可以回家去。回家之后,這批少年更換成年人的衣著,戴上皮帽,然后在社內游行一周,向眾人宣布自己已進入成年期了。是夜,全社舉行盛大的舞會,對他們以示慶賀,這是男少年的成年禮。女少年達到成年者,也于是日傍晚各備黑布頭巾一塊,集合于部落首領家中,由首領夫人為她們纏頭,之后,夫人拿著火炬帶領這批成年女子到會場所廣場參加盛大舞會。
阿美人的成年禮,在北部南勢地方叫“馬薩斯瓦爾”,擬加入青年組織的少年,在一個月前即行齋戒,學習舞蹈,練習跑步。到舉行成年禮之日,各持白雞一只,酒一罐,到村社頭人家中集合,由老人和頭人帶領他們祭祀軍神“馬拉塔敖”念祝詞,為他們祝福,而后殺雞為宴。到第二天清晨,由老人帶這些參加成年禮的少年向海邊出發,先舉行登山競賽,然后以先到者為領頭(成了級長),步行到海邊,各人浸足于海水中,象征從海水吸取生命的力量;浸后在海岸邊列成圓陣,由級長致詞,老人講話(主要是教導他們的話),接著跳舞。舞后回社,各人換上新衣服,戴上羽冠,在級長家跳舞慶祝,第二天由級長帶領大家來到男子會場所,再跳一次舞,接著各家舉行家宴,以示慶賀,到此成年禮宣告結束。
在南部的馬蘭社又有另一種做法。他們在少年級時早開始秘密組織起來,進行訓練,訓練跑步、摔跤、跳舞等。到了十六七歲時,在每三五年一次的成年禮大典會上,參加到海邊舉行的捕魚競賽,叫“密克西哀”,人們依次在海邊搭帳幕,住兩晚,參加捕魚活動,這活動結束歸社時,家里姐妹或社里社外的女友前來迎接,并贈送新服裝,然后換上新裝,戴上羽冠,整整齊齊地前往參加升級酒宴,稱“巴納姆納姆”儀式。在酒宴中,各級的人嚴格按尊卑不同而坐,由伊蘇維愛之代表正式舉行飲酒禮,宣讀升級的名單,禮儀終了時,由升入伊蘇維愛的初級者,用魚酒饗伊蘇維愛老人,各家婦女也來向老人敬送酒和糕,老人又將酒糕分送下一級,下一級再送下一級,最后分送新升入成年級的青年人,酒后又到廣場跳舞,第二天新入組者由各家輪流飲宴以示慶賀。
上一篇:寧夏文化·民族之邦風采異·回族的生活習俗
下一篇:三秦文化·年節習俗地方戲曲飲食風味·地方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