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雅美人的獨木舟和招魚祭
雅美人很會捕魚,捕飛魚的本領,還沒有哪個民族能與之相比。春夏之交,海面上波平浪靜,正是捕魚的好季節,雅美人所要捕的魚,以飛魚為大宗。每年3月起,飛魚由南方回游而來。這時,雅美人便頭戴銀兜,身穿大禮服,胸前佩著金牌,聚集于海邊舉行“招魚祭”,人們雙手捧著,面向大海,“邀請”飛魚多多地來,他們通過招魚祭儀式,希望加強獨木舟的生命力,以期捕獲更多的飛魚。接著,只見那湛藍的海面上獨木舟穿梭般來去。每當入夜人們燃著火把出海,吸引飛魚撲進網來。
獨木舟作業方式,依船型大小分為十人、八人、六人和單人的幾種,分別在海中捕魚。獨木舟是一般人的說法,其實并非獨木制成,是由十二種木材精工制作而成的,應叫“刳木拼舟”才合事實。這十二種木材的使用是這樣的:大野牡丹木造首屋龍骨;番龍眼樹造船底龍骨;對葉榕樹造船上拼板;臺灣膠木造船底拼板;面包樹造船底第二三拼板;紅果挖木造船壁第四拼板;欖仁樹造船邊最上拼板中央部分;烏心石樹造上邊板中央部分;大葉蘭樹造船技木;小葉桑做木釘;目木做船櫂;蘭嶼花椒樹做塞木板縫用的木棉。不管那種木料,都要砍活的樹,死木或事先砍下的木頭都是禁用的,大體造艘船多是邊造邊找木料,一找到合適的木料,即砍伐使用。雅美人造船的技術相當高明,有人說目前只有太平洋所羅門島上的造船手藝才能與之相比,雅美人造船技術的最大特點在以前多只是靠一只小斧完成全部工序(包括雕刻花紋),不假手于第二種工具,直到不久前雕刻刀從外地傳進蘭嶼,人們才開始使用雕刻刀刻花紋。船上的花紋是極為優美而復雜的圖案,那是他們傳統的繪畫藝術,以前從不打草圖而只憑腦中記憶來繪制,近來才有人借助于圓珠筆打草稿,那些圖的顏色一般只有黑、白、紅三種,但顯得鮮艷奪目。
雅美人造船,一般都經過幾年的準備,不但要分批砍集造船木材,而且要同時裁種水芋,養生豬以作為漁船落成祭典的祭品。每條新船落成下水典禮,是全族人的大事,十分隆重,一次往往要消耗幾千斤的水芋,要宰殺十幾頭毛豬和山羊,用以招待和分給參加典禮的賓客。新船落成典禮那天,賓客紛紛前往道賀,主客頭戴盆狀銀盔、身掛銅片,下著丁字帶,見面時先來個“碰鼻禮”,然后聚集一起盡情歡唱(歌詞是預先準備好的),從天黑到天亮,第二天新船下水。新船下水要選擇好日子,人們希望這一天船一下水,就能捕到大量的飛魚,賀客也都祝賀他們能捕獲大量的飛魚。這一天若沒捕到相當數量的飛魚,他們是不讓船靠巖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新船第一次下水,關系到未來的命運。雅美人新船下水多在飛魚汛期,飛魚汛期一般在三月或四月,這是捕飛魚的季節。
在頭一個月,人們只晚上出海,用火把吸引飛魚,稱之為“大船火魚”,白天卻不捕撈,即使見到大量飛魚,也要回避,否則會觸犯天神。第二個月,船員舉行“船組共宿解散祭”后,白天休息,晚上集中出海捕魚。第三個月是旺季,白天各自駕獨木舟出海釣飛魚,出海之前要舉行招魚祭;入夜后又集中“大船火魚”捕飛魚;婦女們開始曬魚干,曬之前舉行“飛魚收藏祭”,曬干后掛起來,這個月第十七日還舉行“晝食飛魚祭”。此后,不論男女老幼全天吃飛魚不犯忌。七月和八月,被稱為“美麗之月”,飛魚捕獲到足夠的數量,臺風季節來了,他們來一次“飛魚終了祭”,祈天謝神,宣告魚季終止。到了十月第十四日,雅美人還舉行一次“飛魚終食祭”,是晚把全部飛魚煮熟,全家共食,吃不完的全部丟棄。雅美人上述的各種活動,一般都是以村社為單位,集體進行。
飛魚汛期內,雅美人依古制只能用固定的幾只陶土燒成的瓦甕煮食飛魚,且男女老幼是有嚴格區別的。因為有這種禁忌,所以陶罐需要量很大。陶器原都是自己制作的,近來由于鋁制品、塑料制品的大量引入,陶制品需要量顯然減少了。雅美人在食魚方面有嚴格區別:老人吃黑色魚,一般男人吃灰綠色魚,婦女吃紅黑花紋的。不論何種魚,都要吃活的,死魚那怕是摔死的,也不吃。在飛魚祭制終了后,雅美人又開始忙于建造新船準備明年的招魚祭。
雅美人的生活方式雖然古板而重復,但卻引起外界人士極大的興趣。外界人對雅美人的興趣,還因為雅美人婦女會跳一種與眾不同的頭發舞。那里婦女多留著長發,平時梳成別有風格的“發髻”盤于頭上,每逢新年佳節或其他重要的喜慶日子,她們集中于村社的草坪上唱著歌,跳起舞。跳舞時,她們將長長的頭發放下來,讓它隨著音樂而有節奏地拋前拋后,一揚一落,時起時伏。這便是“頭發舞”。傳說,雅美族婦女跳頭發舞有祝愿父母和長輩們健康長壽之意。雅美人婦女一直喜愛這種舞。這種頭發舞既表現了他們的風格,也豐富了她們的生活內容。到蘭嶼島旅游觀光的人們,看了她們的頭發舞,多連連稱贊。
上一篇:甘肅文化·甘肅的藏傳佛教·隆重的寺院法會
下一篇:青藏文化·雪域藝術·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