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仙跡
西子湖畔多仙跡。“天風吹我到蓬萊,琪樹瓊花處處開。日似小年無個事,云光遙映紫霞杯。”這首游仙詩也許道出了西湖的仙家情景。
南屏晚鐘遺長韻
南屏山麓舊有凈慈寺,為西湖四大叢林之一。此寺原名“慧日永明院”,始創于五代后周顯德元年(954),相傳是吳越王錢弘俶為迎供當時著名的高僧永明禪師而建的。永明曾撰《宗鏡錄》等闡述佛教教義的著作,是西湖南山佛教的開山祖。北宋時,寺名改為“壽寧禪院”,后又改稱為“凈慈報恩光孝禪寺”。
凈慈寺中有五百尊羅漢。據佛經載,這五百羅漢原為五百個商人,在出海采寶時,被強盜挖去雙目,日夜呼痛,后經人指點,他們來到靈鷲,請佛祖為他們說法。由于他們以后一心向善,終于都修成正果,成了阿羅漢。
凈慈寺除了天王殿、大雄寶殿、羅漢堂等主體建筑外,還有宗鏡堂、慧日閣、濟祖殿、以及雙井、鰻井、神運井、萬工池等古跡。
慧日閣中,歷史上曾醞釀過一場廢立的陰謀。南宋寧宗趙擴無子,欲立宗室中的趙竑為太子。其時,正是史彌遠當政。他偵知太子竑對自己專擅國政的行為不滿,便暗約了國子學錄鄭清之同登慧日閣,商定了廢立太子的計策。待寧宗駕崩,他便假造“圣旨”,廢太子竑,立趙昀為帝。之后,又借故鴆殺了趙竑。
凈慈寺中,有銅鐘一口。每天傍晚,悠揚的鐘聲在湖山回蕩。“卻似楓橋半夜聽”,人們稱之為“南屏晚鐘”。明洪武十一年,重鑄一口,重兩萬余斤。宋濂曾為此作《鐘銘》。康熙將“晚鐘”改為“曉鐘”,但人們依然沿用舊稱。
葛嶺仙翁留仙跡
西湖有一觀日出的佳處,即葛嶺的初陽臺。《咸淳臨安志》載,此山因“葛仙翁嘗煉丹于此’而得名。《西湖游覽志》云:“初陽臺,在山巔,葛仙翁修真時,吸日月精華于此。高朗宜遠眺,清曉煙消,日出海底,炯然奇觀。”
“葛仙翁”指晉代的葛洪。據傳,葛嶺的煉丹臺、葛翁井、初陽臺、抱樸廬、葛仙庵等,都是他結廬修煉的遺跡。楊仲弘詩曰:“彩云相羃歷,華露共嬋娟。在水渾疑墮,當空敦使懸?潛虬精魄動,宿鶴羽毛鮮。寂寂丹臺夜,相從訝得仙。”張伯雨也有詩贊:“初陽臺上新亭好,一曲笙簧石壁開。驚起玄真狂道士,步虛飛下玉清臺。”
據說葛洪曾遍訪湖山,以擇一潛身修煉之善地。一日,從赤霞山之西而行,見一嶺蜿蜒而前,忽又回環顧盼,嶺左朝吞旭日,嶺右夜納歸蟾,嶺下結茅可以潛居,嶺頭設石可以靜坐。有泉可汲,有鼎可安。游人攘攘,過而不留。笙歌沸沸,而此中安然獨靜。葛洪大喜:“此吾居也”。遂出金購地結廬以居。每日朝游三竺,暮宿兩峰,旬日不食也不饑,冬日無衣也不寒。舉止行藏與凡人迥異。
一次,錢塘尉設席請葛洪赴錢塘江口觀潮。正舉杯對飲時,潮水洶涌而來,觀潮人紛紛后退,縣尉也退避于高岸上,獨葛洪從容不懼,笑曰:“特來觀潮,潮至而不觀,轉欲避去,此來豈不虛度乎?”獨自留下,據案暢飲。頃刻潮水咆哮而至,葛洪舉杯向之,自得其樂。那潮頭有三丈余高,到葛洪面前,竟自分流而過。獨他坐處無潮水潤濕。
據說葛洪常以仙術濟人。有一年錢塘一帶大旱,葛洪在葛嶺丹井中取水吸了一口,立初陽臺上,往四面一噴,霎時,大雨傾盆而下。時人皆說他是神仙,以“仙翁”稱之。
葛洪有詩述其參煉的感悟:“縱心參至道,天地大丹臺。氣逐白云出,火從紅日來。真修在不息,虛結是靈胎。九轉還千轉,嬰兒自出懷。”
煉金丹術、求長生不老之術,起源于燕齊方士,后逐漸形成了道教。秦漢以后逐漸發展。葛洪承襲了前人的煉丹經驗,將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統化、理論化,豐富了其思想內容。《抱樸子》中,內篇言“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邪卻禍”之事;外篇言“人間得失,世事藏否”,力圖揉合儒、道二家宗旨。葛洪成了我國古代煉丹術的承前啟后者。中醫臨床上至今仍在應用的升丹、降丹等制法,都源于煉丹術的原理。煉丹術先傳入阿拉伯,后又傳入歐洲,從而促成了近代化學的萌芽。
葛洪的堂祖父葛玄為三國時的方士,傳說他能使鬼魅現形,或殺或遣。又能坐薪柴烈火上而衣冠不灼,或沉醉潛入深水中臥,酒醒乃出,身不濡濕。相傳孫權曾召見并以客禮待之。一次,二人共游宴,見道上百姓求雨。權問:“百姓請雨,安可得乎?”葛玄說:“易得耳。”即書符置神社中,頃刻,天地晦黑,大雨流注中庭,平地水深尺許。權又問:“水中可使有魚乎?”玄復書符投社中,須臾,有大魚百許頭,各長二三尺,游于水中,使人取出烹治,乃真魚也。葛玄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葛洪又師從鄭隱,悉得其法。幾代道徒,可謂薪火相傳。
《晉書》載:“(洪)以年老,欲煉丹以祈遐壽,聞交阯出丹,求為句漏令。帝以洪資高,不許。洪曰:‘非欲為榮,以有丹耳。’帝從之。”葛洪在東晉以后曾被封為“伏波將軍”,賜爵“關內侯”,不斷有人舉薦他入朝為官,但他固辭不就。但為深研煉丹術,卻愿遠跋為句漏令,足見其“性寡欲”,“好神仙導養之法”。葛洪行至廣州,被刺史鄧岳挽留,乃在羅浮山煉丹。鄧岳上表請求任葛洪為東官太守,葛洪又辭謝,在羅浮山優游閑養,著述不輟,直到壽終。
葛嶺因葛洪而名盛,南宋時卻一度落入賈似道之手。
賈似道自幼曠蕩,后仗著其姐是理宗妃子,攀龍附鳳,平步青云。景帝三年(1262),理宗將集芳園賜給賈似道。理宗死,賈似道擁度宗繼位。朝廷特授賈似道平章軍國重事,許他十日一朝,并把葛嶺賜給了他。賈似道日夜游山玩水,一切公文皆由吏人送到他家中簽署,所有國家大事均由他胡亂裁決。當時人們諷刺說:“朝中無宰相,湖上有平章。”咸淳六年(1270),襄、樊被圍,南宋前線告急。此時賈似道卻正躺在葛嶺的私邸,吟弄著這樣的詩句:“寒食家家插柳枝,留春春亦不多時。人生有酒須當醉,青冢兒孫幾個悲?”他還在葛嶺興造其“半閑堂”,自稱“半閑老人”,終日與群妾蹲在地上斗蟋蟀,并著下《蟋蟀經》。
賈似道以殘虐著稱。太學生裴舜卿與少女李慧娘相愛,但賈似道貪慧娘美色,仗勢占為侍妾。一日,賈似道帶眾妾泛舟西湖。恰巧裴舜卿也在游湖。兩船相遇,慧娘與裴生隔船互訴衷情。賈似道見后大怒,問慧娘:“你愿嫁給他嗎?我就叫他來下聘禮。”沒隔多久,賈似道命人捧一盒子至眾妾前,說:“這就是聘禮!”打開盒子,里面卻是李慧娘的頭顱。之后,賈似道又用慧娘所帶的玉佩將裴生騙入賈府,囚禁冷房。這段傳說,由明代戲曲家周朝俊編成了戲劇《紅梅記》,后又改編為《游西湖》和《李慧娘》。
德佑元年,賈似道迫于無奈,離開葛嶺,率兵抗元。此時,他仍不忘隨身攜帶數名妓妾及大批金帛輜重。結果,魯港一戰,南宋精銳部隊損失殆盡。臺諫和許多太學生都上書要殺賈似道。臨朝聽政的太皇太后把他貶為高州團練使,監押到循州安置。途中,被押送官鄭虎臣殺死。
賈似道死后,其葛嶺的府第也便日漸荒廢。有人在養樂園的墻上題詩云:
老壑曾居葛嶺西,游人誰敢問蘇堤?勢將覆餗不回首,事到出師方噬臍。廢圃更無人作主,敗垣惟有客留題。算來只有孤山耐,依舊梅花伴月低。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銀川之旅·銀川·西夏故都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