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農民起義(151~167年)
元至正十一至二十七年(1351至1367年)九月,以紅巾軍為主力的農民武裝反抗元朝統治的起義。
至正十一年五月,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及其門徒劉福通等,聚集3,000人首先起義,攻占安徽和河南交界地區十余州縣,發展至10萬余人。在其影響下,徐壽輝、李二、王權、郭子興等相繼起義。不久,朱元璋投奔郭子興部。起義軍以紅巾、紅旗為號,故稱紅巾軍。同時,方國珍于臺州、張士誠于淮東也起兵反元。
十月,徐壽輝以蘄水(今湖北浠水)為都稱帝,國號天完。即將所部兵力,一路逆江而上,克武昌、江陵(今湖北荊州)等地;另一路順江而下,攻取長江中下游一些州縣,爾后進軍江西和江浙。十二年七月,攻克江南重鎮杭州。起義軍以“摧富濟貧”為口號,得到貧民擁護,隊伍迅速發展壯大。元朝廷急令丞相脫脫率大軍南下,于徐州擊敗李二義軍,繼集江南數省元軍,攻克杭州,對起義軍進行全面鎮壓。各義軍相繼受挫,轉入低潮。十四年,脫脫率軍40萬向淮東張士誠部進攻,元順帝詔削脫脫官爵,臨陣易將,使元軍軍心渙散。張士誠乘機奪取淮東,進占今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其他各支義軍亦乘機主動出擊,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徐壽輝部重新占領湖廣、江西大部。朱元璋組成一支以徐達、常遇春等人為骨干的武裝,在郭子興病卒后,統領其軍。
十五年二月,劉福通在亳州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號小明王,國號宋。十六年,劉福通為分散元軍主力,命部將分路攻入陜西、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十七年,遣軍三路北上伐元。次年五月,劉福通攻占汴梁(今河南開封),定為宋都。隨之三路北伐軍先后失敗。十九年八月,元軍攻破汴梁。
十六年正月,天完將領倪文俊移都漢陽(今屬湖北),自任丞相,十七年欲殺徐壽輝未果,反被部將陳友諒襲殺。十九年底,陳友諒迫徐壽輝遷都江州(今江西九江),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漢。時在重慶(今重慶)的天完隴蜀行省右丞明玉珍,得知陳友諒稱帝,也宣布自立,二十三年,在重慶稱帝,國號夏。
十六年三月,朱元璋率水陸軍攻克元集慶(今江蘇南京),改稱應天,以此為中心建立基地。爾后向元統治薄弱的東南地區用兵。二十一年,乘元軍戰力削弱、其他起義軍內部發生分裂之機,開始兼并各方勢力。采用謀士劉基建策,確定先滅陳友諒、后攻張士誠,統一東南,再北上滅元的方略,于二十三至二十四年正月,滅陳友諒,二十七年滅張士誠,從而控制了江南廣大地區。
元末農民軍,分路進攻,殲滅元軍大量有生力量,加速了元朝滅亡。
胄
中國古代將士用于防護頭部的裝具,亦稱“兜鏊”、“頭鏊”、“盔”等。通常與鎧甲配套使用,所謂“甲胄”、“盔甲”等詞是古代防護裝具的統稱。
在新石器時代,胄多用藤條和獸皮制作。商周時期,軍隊開始使用青銅鑄造的胄,皮胄由于輕便和制作更為便捷,仍是主要裝備。戰國晚期,出現了用鐵甲片編綴的鐵胄,較之銅胄有更好的防護能力。由于外形似鏊(鍋),故稱之為“兜鏊”,其后部還裝有保護頸部的“頓項”。秦漢時期,軍隊普遍裝備鐵胄,能夠有效地防御青銅和鐵制兵器的攻擊。秦始皇兵馬俑坑還出土過用石片編綴的“石胄”和“石甲”。唐朝以后,多采用網狀的環鎖胄。宋明時期以后,胄多稱為“盔”。清朝的盔,表面髹漆,額前正中有突出遮眉,盔頂豎有插飾纓槍或獺尾用的鐵管,后垂綴有銅釘的護頸。
元軍頭盔
元朝軍隊編制簡表
元末農民起義軍張士誠占領杭州后,改筑杭州城,還專筑水門5座。圖為其中的鳳山水門。
上一篇:《東漢經營西域的戰爭(公元7~15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劉秀統一關東之戰(公元6~0年初)》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