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臺地衣著習俗及其變化
如今的臺灣漢族同胞,男人多穿西裝,女人多穿旗袍,以適應新潮流。而在舊日,不論男女老少,皆著漢服,帶有福建的地方特色。
舊時的漢服,不分男女多用素布,在農村則多尚黑色,不同行業(yè),所服各異,一望而知,衣服式樣,因時不同而易之。移民到臺之初,男子之衣皆長過膝,袖寬四五寸,甚至一尺多。冬天時,有的男人穿長衫,也叫唐裝,平時穿著,不分男女,衫褲分開,即分為上裝和下裝,上裝為衫,下裝為褲。男衫多為中開襟,女衫為大面?zhèn)乳_襟,以布條縫為扣以系之,作為下裝的褲子,褲頭大,褲襠寬,褲管亦寬大,便于從事勞動。
田野勞動時如遇上雨天,多著蓑衣以遮雨。蓑衣以棕樹葉制成,穿在身上既神氣亦方便。
舊日臺地勞動者,常年打赤腳,只是在上山時才穿起草鞋,便于走路和挑擔子,大多數(shù)人只在過年過節(jié)或赴宴時才穿上鞋子,平時白天赤腳,晚上穿上木屐。木屐可謂臺灣的一個特色,臺地氣候溫熱,海邊還有些潮濕,平時穿鞋著襪不僅熱且會生腳臭,穿木屐則不僅涼爽而且可避免腳臭,鄉(xiāng)村木屐多用本色木材制成,城鎮(zhèn)或加油漆,甚至繪有圖案,顯得秀氣。木屐既方便也大方,更深夜靜時,走起路來每每發(fā)出咔咔之聲,頗有些雅韻。最有意思的,臺灣有些女舞蹈演員,腳穿木屐,頭戴竹斗笠跳舞,稱木屐舞,可謂奇觀。
舊日臺灣按著福建習慣,平時穿鞋子的多是小孩子。小孩子的鞋子前面多繡有虎頭,稱虎頭鞋,以取吉利之意。
也因為氣候溫和的緣故,臺灣多數(shù)人即使冬天也不戴帽子,夏天出門時,有人戴草帽以遮陽光,到田里勞動的人則多戴斗笠,那是由竹蔑和竹葉編制而成的,戴在頭上別有一番情調。
舊日臺灣大多數(shù)人都有穿肚兜的習慣,肚兜以布料制成,用帶子系于胸前和大小肚上,肚兜多有口袋以為裝錢和輕便物品,偶有繪畫繡花,顯得美觀秀氣。肚兜既可護身,亦令人有美觀之感。小孩皆穿肚兜,男的多白色,女的多紅色。長大以后,女人仍穿,男的不穿。如今除了偏僻山區(qū),一般都以背心取代了古老的肚兜。
如今臺灣同胞中,隨處可見女性穿男人衣服,那不但是上衣,有的就連褲子,鞋子也多是男式的。這可稱為女裝男性化。對于這種女裝男性化的風氣,《聯(lián)合報》曾有過報道,指出,近年來臺灣不少女性衣著采用男西裝型,采用正統(tǒng)西裝質料外套和長褲,稱為女性男西裝化,其做法主要是:其一,款式是傳統(tǒng)的西式套裝,上衣較短,配上中等寬度的長褲;其二,質料采用傳統(tǒng)西裝料,多是毛料的;其三,顏色上注意上下不相同以配搭;其四,男西裝同多種變化的腰帶、領巾,圍內和多種顏色的平底鞋相配搭,整個說來,使女性在陽剛中顯出婉約,并蘊含著柔媚、迷人的風采。這種男性化女裝多用于白天,而在旅游和社交活動中,尤其在晚上,女人仍以女性傳統(tǒng)服裝為主。
上一篇:貴州文化·黔中多勝跡—貴州的山川與人文景觀·古生物與古人類遺址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臺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