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文化教育和科技·臺灣歷史上的科舉考試
舊日臺灣與大陸一樣,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是聯在一起的。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統一管理臺灣后,開頭相當長的時間里,臺灣僅設一府,隸福建省,因此,臺灣的科舉乃在福建省內舉行。臺灣生員于1687年開始參加在福建省城福州舉行的鄉試,依照寧夏、新疆之例,在福建考場中,對臺灣籍的應試者另行編號,保障取中臺灣舉人一名,以示照顧。在1687年的這一年鄉試中,這個額外取中的臺灣舉人叫蘇峨。蘇峨被稱為臺灣歷史上的第一個舉人。只是蘇峨并非出生于臺地,而是泉州籍的,到臺后隸屬鳳山縣,故后來有人說他是“冒籍”的,不能算臺灣第一舉人。不過,臺灣的漢族同胞大部分是福建移民和移民后代,要認真計算可就麻煩了。后來有個規定,凡臺灣出生的且渡海參加科舉考試的,可算臺灣籍。這是臺灣同胞參加在福建省內舉行的科舉考試近百年之后訂出的制度,所以蘇峨作為第一個額外取中的臺灣舉人,也就改動不了的。從1687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即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的前一年,前后208年,共錄取臺灣舉人三百零四人(包括恩科,即逢朝廷慶典,不按規定年限而另開科取士的)。最后一個臺灣舉人是1894年被錄取的嘉義縣的張步蟾。以上是文舉人,與此同時,在臺灣還有武舉人。從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開始,到1894年止,共錄取了臺灣籍的武舉人二百七十名(包括恩科)。最早一個臺灣武舉人叫林逢秋,鳳山縣人,最后一個叫廖昌期,臺灣嘉義縣人。武舉人中未見有冒籍之爭,可見全部出生于臺灣。
會試同鄉試一樣,臺灣的生員另編字號,以保障取臺灣籍的名額。禮部決定,凡臺灣人參加會試的,每達十名時,得取一名。臺灣的文進士前后共有三十六人,始于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這一年登第的臺灣進士叫陳夢球,原籍同安縣,到臺后隸臺灣縣。陳夢球因不是臺灣出生,故在“冒籍”事被揭發后,人們也不算他為臺灣的第一個進士。而第二個臺灣進士王克捷(乾隆二十二年登第),第三個臺灣進士莊文進(乾隆三十年登第),亦因非臺地出生,都不算。這樣,有人把1823年(清道光三年)登第的鄭用錫算為臺灣第一個進士。鄭用錫祖籍福建金門,出生于臺灣新竹。最后一個臺灣進士為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的李清奇。李氏祖籍福建晉江縣,出生于臺灣彰化,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臺灣后,他內渡大陸,1902年參加廷試,登第,仍算他為臺灣進士。臺灣武進士,前后共有十二人,始于1694年(康熙三十年)的阮洪義(臺灣縣人)。
在清代,進士再經過朝考而得庶吉士入翰林院者稱翰林。清代翰林院可謂“儲才”之所,所以能進翰林院的人數是極少的,即使這樣,翰林中還有三個是臺灣來的。一個是曾維楨,號云松,彰化人(祖籍泉州府晉江縣),為清道光六年進士,后經朝考入翰林院,當過知縣一類的小官。另一個是李清琦,字石鶴,彰化人(祖籍泉州府),清光緒二十年進士,經朝考入翰林院,后在京當過七品小京官,臺灣割給日本后李清琦一直在大陸。還有一個是黃鴻,祖籍福州侯官,于光緒二十四年,即臺灣割讓給日本后三年在京考中進士,經朝考入翰林院,授編修,詩、文、書法都很有造詣,頗有才干。此外,在清代臺灣還有三個人是欽賜的翰林,即由朝廷封的翰林。一個是陳夢球,即鄭成功謀士陳永華之子,同安人。清政府統一臺灣后,感于陳永華對臺有功,由康熙皇帝欽賜其子夢球為翰林。第二個是鄭廷揚,身世不明,清同治七年欽賜翰林。最后一個是蔡征藩,原籍福州侯官,清道光二十一年中進士,由庶常授編修,欽賜翰林,道光二十五年到臺主持崇文書院。
上一篇: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臺地衣著習俗及其變化
下一篇:臺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