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謙》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先謙》人物故事小傳
王先謙(公元1842—1917年)字益吾,號葵園,清長沙(今湖南長沙)人。同治進士。歷官國子祭酒、江南各省學政。后主講于岳麓、城南書院。博通經史。較有代表性的史學著述有《漢書補注》和《后漢書集解》。二書皆考證翔實,材料富贍,為后代史家的重要參考書。又編有《續古文辭類纂》,以及《虛受堂詩文集》等。
〔正 史〕
王先謙,字益吾,長沙人。同治四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擢中允,充日講起居注官。歷上疏言言路防弊,請籌東三省防務,并劾云南巡撫徐之銘。六年,晉國子監祭酒。八年,丁憂歸,服闕,仍故官。疏請三海停工。出為江蘇學政。十四年,以太監李蓮英招搖,疏請懲戒。略言:“宦寺之患,自古為昭①,本朝法制森嚴,從無太監攬權害事。皇太后垂簾聽政,一稟前謨②,毫不寬假,此天下臣民所共知共見者。乃有總管太監李蓮英,秉性奸回,肆無忌憚。其平日穢聲劣跡,不敢形諸奏牘。惟思太監等給使宮禁,得以日近天顏;或因奔走微長,偶邀宸顧,度亦事理所有。何獨該太監夸張恩遇,大肆招搖,致太監篦小李③之名,傾動中外,驚駭物聽,此即其不安本分之明證。《易》曰‘履霜堅冰’,漸也。皇太后、皇上于制治保邦之道,靡不勤求夙夜,遇事防維。今宵小④橫行,已有端兆。若不嚴加懲辦,無以振綱紀而肅群情。”疏上不報。
先謙歷典云南、江西、浙江鄉試,搜羅人才,不遺余力,既蒞江蘇,先奏設書局,仿阮元《皇清經解》例,刊刻《續經解》一千四百三十卷。南菁書院創于黃體芳,先謙廣籌經費,每邑拔取才士入院而督教之,誘掖獎勸,成就人材甚多。開缺⑤還家,歷主思賢講舍、岳麓、城南兩書院,其培植人才,與前無異。三十三年,總督陳夔龍、巡撫岑春蓂奏以所著書進呈,賞內閣學士銜。宣統二年,長沙饑民哄圍撫署,衛兵開槍擊斃數人,民情愈憤,匪徒乘之放火燒署。省城紳士電請易巡撫,以先謙名首列,先謙不知也。總督瑞澂奏參,部議降五級。同鄉京官胡祖蔭等以冤抑呈遞都察院,亦不報。國變后⑥,改名遁,遷居鄉間,越六年卒。著有《尚書孔傳參正》三十六卷,《三家詩集義疏》二十八卷,《漢書補注》一百卷,《荀子集解》二十卷,《日本源流考》二十二卷,《外國通鑒》三十卷,《虛受堂詩文集》三十六卷等。
《清史稿·王先謙傳》卷四八二
〔注 釋〕
①昭:昭著,明顯。②一稟前謨:全都稟承前朝的策略。③篦小李:指李蓮英。據說每日用篦子為慈禧太后梳頭,故有是稱。④宵小:猶言奸佞。⑤開缺:免除所任職務,待另選人接任。⑥國變:指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王朝。
〔相關史料〕
王先謙以劾李蓮英去,其摺①則淡淡二百字耳,蓋欲俟明白回奏時,列款繼上也。及摺入,則留中不發,聞歸政之意,蓋決于此,未知實否。或云:“王先謙得李太監之益。”未知果信然否。亦足見人貴立身于早也。
文廷式《知過軒隨錄》
〔注 釋〕
①摺:即摺奏。臣下進本,例由通政司轉遞,稱為題本。其直接達皇帝前者,用摺子,稱摺奏。
上一篇:《王中正》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中正》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王凝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凝之》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