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黔中多勝跡—貴州的山川與人文景觀·古生物與古人類遺址
1995年5月,一則關于“貴州龍”的消息轟動了世界考古界。從50年代開始,位于貴州興義市頂效鎮綠蔭村一帶,便陸續發現了龍化石。這種龍體形較小,以貴州省博物館藏的一件為例,體長僅43毫米,其中頭長9.5毫米,頸長14毫米,軀干長14毫米,尾殘存長5.5毫米。據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認為,這種龍生活于地質時代的三迭紀,距今已有兩億四千萬年,它比恐龍生存的年代還要早,而且出土地點相當集中,僅當地文化部門、公安部門收集、繳獲的就有七百多件,同時還發現大量亞洲鱗齒魚化石。證明現興義地區在遙遠的年代是一片海洋。興義頂效是我國已知海相地層中唯一同時發現爬行動物和魚化石的地方,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具有極重要的科學價值。過去人們只知道恐龍化石和恐龍蛋化石的重要,其實貴州龍比恐龍還要古老,貴州龍化石為研究象龍一類的爬行動物的演變提供了科學標本,是極其珍貴的考古發現。
貴州同時也是我國古人類遺址的重要分布地區。1964年至1973年間,考古工作者在黔西縣觀音洞發現了四千余件刮削器、砍砸器、石錐和大量哺乳動物化石,經研究確定,定名為觀音洞文化,屬舊石器時代初期,是我國長江以南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重要代表。繼觀音洞文化之后,1971至1972年,考古人員又在桐梓縣九壩鄉巖灰洞發現一批石器、動物化石、人工取火的燧石及用火痕跡。經鑒定,屬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特別引人注目的是發現了兩枚人齒化石,其特點與北京猿人相同,考古工作者將生活在巖灰洞中的古人類稱之為“桐梓人”。“桐梓人”已具有黃色人種的特征,是我國南方地區用火最早的人類。1975年考古工作者又在水城硝灰洞出土了古人類牙齒化石一枚,它比北京猿人進步,稱之“水城人”,硝灰洞中石器加工采用的是銳棱砸擊法,是迄今為止全國所有舊石器遺址中獨一無二的方法,它代表著一種新型的區域性文化,是舊石器中期向晚期過渡的典型人類。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興義頂效貓貓洞的發掘中,發現人類化石七件,其特征與“山頂洞人”相似,出土石器近五百件,骨器六件,角器八件。其中骨刀、角鏟加工精細,均為國內首次發現。貓貓洞文化距今約為一萬二千余年的舊石器晚期,當屬“古人”向“新人”過渡階段的人類。
貴州境內還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如威寧中河、赫章可樂、畢節青場、平壩飛虎山等等,其中赫章可樂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出土了磨制的石彈丸、大量殘存陶片和陶制紡輪,證明這里的原始人類已開始了紡織。
在一個地區,如此集中地發現眾多古人類文化遺存,這在全國甚至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它的特點在于各個時期的文化遺址都有,將它們羅列,就等于展示一部遠古人類進化史。
貴州大量的人類遺址表明,在貴州這塊土地上,早就有遠古人類活動,他們通過勞動,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自己,他們在這里生活、繁衍,胼手胝足,創造了原始文化。
上一篇:貴州文化·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古彝文和“水書”
下一篇:臺灣文化·河洛人、客家人及其習俗·臺地衣著習俗及其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