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泉置遺址和懸泉漢簡
懸泉置遺址的位置坐落在甘肅西部瓜州縣和敦煌市交界處,在瓜敦公路南側1000米的山丘底下。遺址南部是三危山余脈火焰山,山澗有泉水流出,名曰懸泉水,經年不斷。懸泉置即由此得名。遺址的院落、房屋、馬廄等均為漢代遺存,但塢院的西南角壓一烽墩,屬魏晉遺存,故遺址的時代總體上屬漢晉時期。根據《元和郡縣圖志》和敦煌卷子的記載,到了唐代,還稱此地為懸泉水,并有懸泉驛、懸泉鎮、懸泉鄉的設置。
懸泉漢簡
該遺址是一個50米×50米的正方形院落,總共2500平方米,院門東開。院內有27間大小不等的房屋供人居住和辦公。院落南墻外有專門養馬拴馬的馬廄。出土的漢簡,有字者23000余枚,現在整理編號18000枚左右。另有竹木漆器、草編器、皮革、絲織器、毛麻織品等用品6000余件,鐵器類生產工具230余件,各類陶器陶片30000余件。
史書中關于“廄置”“傳置”“騎置”“郵置”的名稱多有記載,如《史記·田儋列傳》有“未至三十里,至尸鄉廄置”,《漢書·文帝紀》有“太仆見馬遺財足,余皆以給傳置”。《漢書·西域傳》有“事有便宜,因騎置以聞”。《后漢書·西域傳》有“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郵置于要害之路”。如果再往前追溯,“置”的出現還可追溯到春秋戰國孔、孟時代。《孟子·公孫丑上》有“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孟子引述的是孔子的語言,可見,“置”的出現,最晚也在春秋時代。但“置”是一種什么樣的機構?它的建置、分布、規模、格局、人員編制、車馬數量、管理體制、功能作用,以及它在國家社會中的角色,在懸泉置遺址發現以前,我們幾乎知道得很少。而懸泉置卻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古代驛置機構的完整形象,再加上大量的漢簡和出土文物,從宏觀到微觀,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和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細節,都得以生動地揭示出來。從下到上、從地方到朝廷、從邊疆到內地、從局部到整體,通過解剖麻雀,使我們對遙遠的過去有了新的認知。
根據漢簡的記載,懸泉置隸屬于敦煌郡效谷縣,全稱應是“效谷縣懸泉置”。人員定額有官卒徒御37人,有員馬40匹,傳車10~15輛。除養馬外還飼養一定數量的牛,有牛車5輛。主要工作一是傳遞公文信件,也包括私人郵寄的信函和物品,二是接待東來西往的官員和行旅。每當朝廷用兵西部,皇帝的詔書、朝廷的緊急公文以及出征將士的軍情急報,也都經過懸泉置傳送。在接待任務方面,不僅朝廷官員出使西域、公主出嫁和親,而且西域各國包括中亞、西亞、南亞次大陸有關地區和國家前來中原進貢、受封、覲見、通使,都要在此歇腳、吃飯。像這樣的驛置機構在當時的敦煌郡共有9座,依次是淵泉置、廣至置、效谷置、魚離置、懸泉置、遮要置、龍勒置(可能還有玉門置和冥安置)。每個置相距約30公里,從東到西一線排開,承擔了上述接待和傳遞任務。
總的說來,懸泉置地處交通要道,它所承擔的任務又是傳遞文件和接送使者,所以懸泉漢簡的記載幾乎都與中西交通密切相關。不光懸泉漢簡如此,敦煌、居延等地出土的河西漢簡和新疆出土的所有漢簡,無不如此,都是我們研究絲綢之路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手資料。
上一篇:懸泉漢簡記載的漢王朝與西亞及南亞的關系:大月氏、烏弋山離和罽賓
下一篇:文獻典籍保證了中華文明根脈的傳承發展